刚认识 就告别

  老兵们的记忆像他们面前那张抠像幕布,有时是一片混沌的空白,偶尔被远处射来的强光打亮。时间深处,影迹斑驳。然而当年在前往朝鲜的火车上学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曾经一起踏上战场的战友,却自始至终留在这些平均年龄90岁的老人们的记忆深处。

为老兵留影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的病房里,抗美援朝老兵余绍礼在经历高烧和长时间昏睡后,终于清醒过来。

  “我的名字叫余绍礼,参军于1951年3月,部队番号是陆军12军35师104团1营……”当年挺进朝鲜战场的年轻战士,如今已至耄耋之年,但回忆起战场上的种种,那些不止一次与死神擦肩的经历仍旧清晰如昨。

  1953年归国后,余绍礼进入原南京军区,继续守护脚下那一方热土,1976年转业回到家乡四川。半生戎装,几经辗转。70余年后,这位已经被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的90岁老兵,终于又穿上他心心念念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佩戴上自己和老战友的勋章,举起与战友的合影,挺直脊背,在摄影师的镜头中定了格。

  拍照的人叫韩佳龙,是一名来自陕西的“95后”青年摄影师。

  拍摄前一天,韩佳龙从西安出发,驱车16个小时,行驶1400多公里,前往攀枝花市,奔赴他即将为之拍摄肖像照的第50位志愿军老兵。

  这次拍摄,于他而言有些特别。“老人现在是生病状态,所以肖像照是在病房中完成的。这次拍照可能就是给老兵的后人留下一个可以永远怀念的东西。”给病床上的老人穿军装时,韩佳龙甚至能听到医院的仪器“嘀嘀”作响。但是看到老兵在镜头前颤颤巍巍举起右手,听着老人声情并茂地讲述战友情,韩佳龙越发觉得,自己能够将这份红色记忆留存在镜头里,一切都值得。

给历史存档

  为抗美援朝老兵拍摄戎装照,源于韩佳龙的一份情结。

  “我大学学的是摄影专业,但是在我家基本找不到爷爷的肖像。我已经没有办法给爷爷拍照了,那我就给他的战友拍。”作为老战士的后代,韩佳龙听着爷爷讲的抗美援朝故事长大。虽然爷爷在他读小学时就去世了,但是那些故事在他心中深深扎根,他对这段历史、这群人有着跨越时代的深厚感情。

  2020年,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韩佳龙和其他志愿者一道,发起“志愿军肖像拍摄计划”,计划为100位抗美援朝老兵免费定制服装、拍摄肖像。

  最开始,他们联系到咸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走访了一些咸阳地区的抗美援朝老兵。韩佳龙把老兵们的视频发到网络上之后,越来越多的家属开始联系他。他在工作之余不断地奔走在各地,寻访并记录老兵的故事,也留下对老兵的崇敬与怀念。

  有些老兵身体不好,无法前往拍照地点,韩佳龙就扛起相机、三脚架、补光灯、幕布等装备,把移动摄影棚塞进车里,亲自去老人家里布景拍摄。现场拍照、现场处理、现场打印,不多时,照片就被交到老兵手中,成为一份珍贵的影像档案。

  2021年11月,一则消息闯进韩佳龙的视线——还健在的志愿军,年纪最小的也88岁了。他觉得“再不加快行动,就真的来不及了”。他将其他工作暂停,组织发起“爱星青年”公益团队,全身心投入到寻找老兵、为老兵拍摄的公益事业中,并把拍摄计划更名为“红色记忆工程”。

  截至目前,韩佳龙和团队走访了169位抗美援朝老兵。2022年11月,韩佳龙在陕西咸阳见到了老兵贠正喜。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连续三天没吃东西。韩佳龙不想折腾老人家,决定放弃拍摄。就在他准备离开时,贠正喜的儿子叫住他们:“我爸看到你们后,非常激动,我看他还是非常想拍照留个纪念的。”大家小心翼翼地给老人穿上军装,戴上勋章。老人原本空洞的眼神,在穿上军装面对镜头时变得坚毅。接过照片后,贠正喜艰难地拿起插在床头的五星红旗,把照片和国旗捧在一起默默端详了许久……第三天,韩佳龙就听闻了老人去世的消息。

  “在拍摄肖像照后,已经有10位老人离世。”越走近这些老兵,韩佳龙就越发意识到将抗美援朝精神长久传承下去的必要性,“历史的弧光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消失,我想要用镜头尽可能多地去记录志愿军老兵们。”对于韩佳龙来说,这份历史档案的重量还在不断增加。

与时间赛跑

  “我们的拍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认识更多的志愿军,然后又不断地与他们告别。”每次按下快门,都像与时间赛跑,韩佳龙深知自己所做的是一份“抢救性”工作。

  韩佳龙与这些老人成了忘年交,也深深被他们的精神打动着。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老战士刘兴孝是一名通信兵。当时战况激烈,通信中心只留下他负责多条线路。“敌人很坏,打仗时总是先炸通信线路,每次被炸断后我都要去接。”刘兴孝回忆道,“没有钳子我就用牙捋,门牙也被硌掉了。接线路时手不小心碰到旁边的弹片壳,马上就会被烫起泡……”战况无法预估,他在通信中心的最后一周没吃没喝,喉咙都快发不出声音了。为了能继续坚守,刘兴孝最终把一管牙膏嚼完了。

  就这样,韩佳龙在拍摄现场经历着一场场精神洗礼,经常会感动落泪。“当他们在镜头前重新穿上军装,有的高兴得像个孩子,有的则泪湿眼眶。老兵们的眼神和话语让我们明白,这场行动是一种爱的传递,一种温暖的传送,一种精神的传承。”

  一个人是故事,一百个人是历史,记录本身就是意义。“希望我能陆续到全国其他地方拍摄,最后把这些资料捐给国家,最好是有一个地方,能够保留志愿军的肖像,让人们永远不忘他们。”韩佳龙相信,只要坚持将这项公益事业做下去,老兵们和他们所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就不会消逝。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宫宇凡 特约通讯员 曹伟男 通讯员 王多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