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粗糙的手 一行动人的诗
从气象兵到电力“飞人”
一顶蓝色的安全帽、一身汗渍斑斑的灰绿色工作服、一件鲜艳的大红色马甲……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平阳县供电公司配网监测班班长杨瑞军挎着鼓鼓囊囊的电工包,一手拎着工具箱,一手握着安全带,走在乡间小路上。20多年来,他就这样坚守在农村配电线路岗位上,走遍了平阳的每一个村落,平均每年协调指挥、抢修线路、排除故障点1600余次,只为保障一线生产、生活安全用电。
杨瑞军和电力工作有着特别的缘分。他在职业高中就读时,学的就是电力专业。参军入伍后,在部队参加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时,杨瑞军再次选择它作为第二专业。退役后,他揣着维修电工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走上了这一岗位。
“我们一线电工的基本功就是要上铁塔、电线杆,上杆要快,下盘要稳,基本上一站就得两三个小时。”在杨瑞军口中,能够很快适应长时间高空作业和24小时随叫随到的应急抢修任务,得益于他的从军经历。作为一名气象兵,他不仅需要有观云测雨的能力,还必须掌握抢修装备的技能,确保能在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排除故障,让气象预报24小时“不掉线”。坚守战位的毅力与“指哪打哪”的服从性,让杨瑞军很快适应了岗位,成了村民口中的“电工阿军”。
“部队里常说,要为人民服务,退役后,我要站在为群众服务的最前沿。”成长于农村的杨瑞军,一直自诩“农电工”。每到农忙时节,杨瑞军都会带齐工具,在田间地头给农户们发放“电力服务保障卡”,及时为大家解决用电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做一块“应急而动”的砖。
为了屏蔽静电、感应电,杨瑞军一年四季都穿着全棉长袖作业服。“夏天是比较难熬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流,根本没时间擦。”他的脸部常年经受阳光暴晒、汗渍浸染,已经留下了无法消褪的红印,仿佛是一只纹在脸颊上的“红蝴蝶”,这也是他的“荣誉勋章”。
“电线杆全部被冰压倒、拦腰折断,四处都是浮冰和积雪,线路全部瘫痪,9个行政村1536户人家集体断电。”2008年的冰灾给杨瑞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他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带着突击队、志愿者深入文成山区进行抢修。因为积冰难消,杨瑞军向农户借来稻草,铺在冰面上,将大型设备“挪”进了受灾中心区域。随后,他“兵行险着”,用主线和安全带把人悬在空中,没日没夜地进行抢修,“吃和住都在露天环境下,困了就眯一会儿。”
终于,在杨瑞军和抢修队队员们的努力下,电路干线恢复了正常。
19次担任抢修突击队队长,在多地进行电网抢修,从观云测雨的气象兵到为村民带来光明的电力“飞人”,杨瑞军从未停止自己前行的脚步。
去艰苦的地方 做艰难的工作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对于自己选择的职业,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今年37岁的刘浪是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管道疏通队副队长,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围着全区146座公厕化粪池、2000多个果皮箱转。有人说,疏通队留不住年轻人,但他却在这个岗位干了13年,还干成了行业标兵。
2007年,从湘潭市卫校毕业的刘浪参军入伍。临近出发,他才知道自己要去西藏服役。“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刘浪说,他对即将开始的军营生活充满了向往。
到了青藏高原西南部的日喀则,刘浪第一次见识到了沙尘暴的厉害。“即使是站在战友身旁,我也看不清对方的脸……”刘浪回忆着。日喀则的恶劣天气对于从小生活在南方的他来说是一种挑战,“风沙、干燥、高原反应,极寒和极热交替,我和战友们在一天之内就可以体会到四季变换,手和耳朵上长满了冻疮。”刘浪说,为了更好地执行任务,他还学会了藏语。
2009年底,刘浪带着“优秀士兵”的荣誉退役返乡,次年年初,他被分配到湘潭市雨湖区环卫所负责渣土执法工作。上岗没多久,环卫所清池疏通班急需清掏工,但没有人报名。雨湖区是老城区,有近一半的公厕位于背街小巷中,巷深路窄、曲折难行,机械疏通车辆根本无法出入,只能靠人工劳作。刘浪报了名,决定当一名“掏粪工”。“职业或许有贡献大小,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面对家人的不解,倔强的刘浪坚持要干。
刘浪第一次执行任务时,正值炎夏,气温接近39摄氏度。吸粪车的储粪罐积淤,他穿上雨衣雨裤,戴上防毒面具,爬进了化粪池。“粪池里杂物太多,只能徒手捡。”灌槽的进风口直径不到1米,通风效果极差,加上高温烘烤,每隔两三分钟人就得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不然便会窒息。1个多小时的清淤工作结束,刘浪满脸流淌着被氨气熏出的眼泪和汗水,从化粪池爬出来后,他呕吐不止。
每次工作结束,刘浪脱下衣服,都分不清自己身上流的到底是汗水,还是粪水。他渐渐地适应了高温和那种无法去除的异味。“我们疏通队有位工龄43年的老班长,从我这个年纪干到了满头白发,他不会离开这支队伍,我也不会。”这些年,刘浪有很多次离开管道疏通队的机会,但他每次都拒绝了。在西藏当兵的时候,刘浪的指导员曾对他说过:“在部队学到的东西,一定要带到地方上去,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干出个样子来。”这番话对刘浪来说,就是要去做艰难的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城市的面貌。
长期工作在疏通清淤一线,一座座公厕复杂的管道布排已经像图纸一样印在了刘浪的脑海中,哪怕遇上最难疏通的堵点,只要刘浪出马,总能找到症结,之后最多半天就能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刘浪多次与队里的老师傅进行沟通交流,在一次讨论中,他萌生了用疏通车高压水枪清洗吸粪车灌槽的想法,经实验,效果十分显著。如今,两个工人在车外就可以将灌槽清理干净,全程只需十几分钟。
“疏通队太缺年轻人了。”刘浪说。十几年来,他一直是队里最“年轻”的队员,现在的队员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55岁。“这份工作是苦、是累,但我们更需要有知识、有才干、有能力的年轻人加入,职业不分贵贱,每个平凡的岗位都有它特殊的价值。”对于刘浪来说,在日复一日的管道疏通工作中,他想用自己的双手,把曾经守护过的那片皑皑雪山的洁白带到城市的每一条街巷里。
在车间的“哨位”上
“生活就像喷漆一样,你喷得越认真,它就越亮。”在山东潍坊的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时代领航卡车工厂从事车辆喷涂工作的张树明这样理解自己的职业。
穿好工作服,戴上防毒面罩和专用手套,检查过喷枪,张树明娴熟地开始了喷涂操作。
“记不清自己喷涂过多少辆车了。”2006年进入汽车企业工作至今,张树明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班长,在他手中,一辆又一辆崭新的卡车穿上“新衣”,驶向远方。
在同事口中,张树明是个“永不满足”的人,对于喷涂工作,他总想着去改进技术、优化流程。对于新工艺,张树明的原则是:“弄通、弄懂、弄精。”
2021年,由于卡车产量急剧增加,当时的工艺和工装不能满足产能需求。结合自己多年的喷涂经验后,张树明通过研究,提出改变工装的悬挂方式,增加工件挂装数量,进行工装技改,调整烘干炉高度。通过技改,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平均每年可节约燃动费用50余万元。
脱脂剂是喷漆工艺的必需品。为了节约能源,达到环保排放标准,喷漆车间更换了脱脂剂。新的脱脂剂从温度到成分都发生了变化,为了保证脱脂效果,除了按照现有的工艺进行操作,张树明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到兄弟单位学习,学懂弄通后,他把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车间的学徒。现在,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已取得了技师资格证书。
“不能让任何带有缺陷的车身进入车间。”这是张树明常对学徒们说的一句话。为了严格控制白皮车身的上线质量,他们每车必检。在一次例行巡检中,张树明发现祥菱V左右两侧翼子板存在板材凹坑问题,经过排查,确认是批量问题,他立即反馈车间技术员、质检班长。经过及时处理,这批翼子板没有流入下道工序。
“喷涂车辆的时候,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确保产品质量过关。”喷涂工作总会让张树明想起在部队参加训练、执行任务的经历。“工程兵个个都是‘全能手’,技术要过硬,更要能吃苦。”那时,在烟台警备区某部担任工程兵班长的张树明,带着战士们参加军事大比武,屡创佳绩。而现在,他带着班组员工,冲锋在生产一线,把车间的岗位当作哨位,从未“离岗”。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薛 薇 通讯员 殷忠好 谌 宇 魏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