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烈星光”铸成“精神火炬”
“老班长,你还好吗?我来看你了!”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清明节前夕,淅淅沥沥的小雨让龙州烈士陵园显得更加肃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龙州爱心公益协会志愿者的陪同下,半蹲在一座坟冢前,轻抚墓碑,细语倾诉。
广西崇左,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5个国家级烈士陵园和1个自治区级烈士陵园,全市烈士陵园安葬烈士5142名,分散安葬烈士400名,是一片饱经血与火洗礼的红色大地。硝烟散尽,英名不朽。在广西,1173支以退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工作者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烈士亲属和退役老兵开展代祭扫、云祭扫等志愿服务活动,他们用实际行动铭记最闪亮的名字,让“英烈星光”铸成“精神火炬”。
“我们是后人,也是亲人”
“我是烈士游光林的家属,今年没办法亲自为他斟酒,麻烦志愿者代我向他斟杯酒,让我看看他……”近日,崇左市退役军人志愿者苏华接到一个来自湖南的微信视频通话,希望志愿者能代他祭扫游光林烈士墓。
次日,苏华拿着装满水果、香烟等祭品的托盘,来到游光林烈士墓前,擦拭墓碑,向烈士墓敬献鲜花。一旁的工作人员用手机全程直播。
一次祭扫,一段视频,跨越两地。
手机画面的一端承载着烈士家属和战友们的泪水、感激,另一端牵系的是志愿者告慰英雄烈士的无限崇敬。“我们是后人,也是亲人”,这是志愿者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网络代祭扫活动不仅让疫情防控下的陵园充满尊崇的温度,也让广大烈属和退役军人对清明祭扫有了新的期待。”据凭祥市退役军人边关志愿服务大队队长苏方亮介绍,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影响,边境地区烈士陵园进入临时性闭园管理状态。
园门紧闭,但烈士家属和退役军人对烈士的深情追思无法被隔断。为满足他们热切的祭扫期盼,崇左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创新开展“云祭扫”活动,在崇左市烈士陵园、宁明烈士陵园、龙州烈士陵园和凭祥匠止、南山、法卡山烈士陵园同步进行。通过志愿者录制代祭扫视频、一对一视频连线实时代祭扫等方式,帮助烈属和退役军人宣读祭文、上香敬酒、擦拭墓碑、翻新碑文,让他们对烈士的哀思跨越时空,宛如亲临。
“帮助他人,也升华自己”
“老排长,我还活着,但今年不能来看你了,当年留下的枪伤,让我走不动了……常常会想到我们战友冲锋陷阵的点点滴滴……”清明前的法卡山英雄纪念碑园薄雾绵绵,朦胧了碑园盎然的绿意,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周展荣感情充沛地读着海南籍退役老兵李有才写好的祭文,一旁的同事用手机录制现场视频。墓碑前,一捧鲜菊、一盘点心、两盘水果,香炉升起缕缕青烟。
“每一次代祭扫我都很受触动,既帮助他人,也升华自己。”周展荣说,他连续8年参加烈士代祭扫志愿活动,帮助不便前来祭扫的烈士家属和退役老兵祭奠家人、战友。每次接到任务,他都会先放下手中的活儿,根据他们的需求去购买祭品,对接好祭文,约定好时间,再正式进行祭扫活动。
“通过网络代祭扫活动,不仅能帮助烈属祭扫烈士墓,还能让参与者接受精神的洗礼。”每次参加直播代祭扫活动,看着视频另一头的烈属,志愿者何爱琴常常被革命先烈的伟大献身精神感动得落泪。
革命英烈如同永不陨落的星辰,照亮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前行道路。
在崇左市,无数个“周展荣”“何爱琴”加入代祭扫志愿服务队,从敬香献花、擦拭墓碑到介绍陵园、宽慰烈属,他们是英烈故事的讲述者,更是英烈精神的传承者。
冬去春来,又一年清明即将到来。迈入三月,崇左市数百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忙碌穿梭在各个烈士陵园,有条不紊地开展着代祭扫活动。
“要纪念,更要传承”
龙州是邓小平、李明瑞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发动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的地方。境内有着龙州起义纪念馆、红八军军部旧址、胡志明旧居等纪念地。
每年的清明时节,是龙州县爱心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林燕霞最忙的时候。在她的手机微信里有上百个微信群,其中60多个都与“老兵”有关。据林燕霞介绍,她连续15年参加清明节代祭扫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团队也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630余人。
在龙州烈士陵园1区,笔者看到来自龙州县的志愿者农家振带着7岁大的孩子农芷晴,首次参加代祭扫志愿服务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不仅表现在清明开展祭扫活动,献上一束鲜花,更在于学习和传承他们的家国情怀,继承他们的遗志。”在农家振看来,传承就是最好的纪念。
环顾四周,在龙州烈士陵园3区,来自龙州县新华中心小学的林芮俙正在擦拭墓碑,为烈士上香。虽然年纪不大,但这已是她第三年参加代祭扫志愿服务活动。
“有我们在这里,烈士永远不孤独。”最深的缅怀是纪念,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在守护英烈的路上,崇左广泛发动爱心人士和退役军人志愿者开展网络代祭扫活动,让英烈精神代代延续、薪火相传。
(文/ 刘德安 黄润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