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下城市繁华 放不下山里孩子
放得下城市繁华 放不下山里孩子
——记扎根深山支教的“最美退役军人”谢彬蓉
“孩子们需要我。”这是谢彬蓉常说的一句话。她不惧大凉山条件艰苦,义无反顾扎根大山深处,为贫困孩子送去知识,点燃希望。
一次监考,拴住了她的心
2013年,谢彬蓉自主择业回到重庆老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师范院校毕业的她,在网上看到了四川凉山需要社会公益人士接力支教行动的消息。
那一刻,谢彬蓉动了支教的心。
在得到丈夫和女儿的理解支持后,2014年春节一过,谢彬蓉就背起行囊,一路颠簸,来到四川凉山的彝族村落,当起了一名支教老师。
谢彬蓉第一次支教,是在西昌市一所民办彝族学校,刚到几天,她的眼睛就重度感染。手术后,她不仅坚持每天上课,还带头打扫卫生,自掏1000多元,又四处募集了2万元,修缮了教室,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此时,谢彬蓉还没有想过要在支教这条路上“长跑”。她原以为尽力完成一个学期的志愿服务,就可以安心离开。但一次监考拴住了她的心。
那是个学期末,她被交换到乡里软硬件条件较好的中心小学监考。原以为这里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比村里的学生更好,“但看到试卷上大片大片的空白和歪歪扭扭的文字,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我心如刀割”,谢彬蓉说。
那一刻,谢彬蓉意识到,这里最匮乏的还是师资力量。
她选择留下来,支教的脚步,也延伸到了师资更为紧缺的深山里。2015年秋季学期开学,她来到了扎甘洛村。这个村,与著名的“悬崖村”直线距离仅有20公里,是大凉山最贫困的村庄。
谢彬蓉来的那天,村长吉克古克开着面包车去接她。当时还没有水泥路,只有村民用铁锹在山壁上挖出来的一条土路,面包车爬坡时需提前加速才能冲上去。坡陡路弯,车窗外是没有护栏的悬崖,谢彬蓉紧紧抓住扶手,不敢看向窗外。两个多小时后,车子到达村委会,她对吉克古克说,以后宁愿多花半天的时间徒步走上来,也不敢再坐车了。
吉克古克心里也在嘀咕:村里条件太艰苦,老师来一个走一个,最后一个也没有留下来。时间最短的,只在村里呆了3天。谢老师是第一位到村的女老师,她能待多久?
“我是一名军人,啥困难能难住我?”谢彬蓉没有犹豫,把行李放进眼前这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土坯房里,就开始了驻村支教生活。
在彝语中,“扎甘洛”指牛羊走过的路。长期以来,扎甘洛村以放牧为生,但山高地少,牧草能养活的牲畜有限,孩子们常常需要把牛羊赶到很远的地方去,才能去上学。由于常常迟到,他们渐渐地就不愿再上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去扎甘洛村支教的第一天,谢彬蓉就将这句话用红色墨水写下来,和学生一起贴在了教室黑板上方。
苦口婆心走访,她把孩子们一个个“抓”进教室
这是一个海拔3000多米的原生态彝族村寨,教学点只有1个六年级、10个孩子。
两位数的加减法不会算,普通话也不会讲,上课随意走动,10个学生的考试分数加起来才刚超100分……谢彬蓉怎么也没想到,这些六年级的孩子,只掌握了大约一年级的基础知识。
一个女孩是家里的长女,经常旷课去放羊。谢彬蓉带着“翻译”去家访,她告诉家长,孩子聪明好学,不读书太可惜,她学习好了,长大才能帮助弟弟妹妹。苦口婆心的劝说,终于打动了家长。后来,女孩初中毕业,考入成都一所职业技术学院。
就这样,不愿上学的孩子,被她一个个“抓”回了教室。孩子们听不懂,她就用土豆、核桃等做教具。她还自编歌谣,教孩子们认识拼音和汉字,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让他们自导自演,鼓励大胆发言。她的课堂很有趣,经常有一些没上学的孩子趴在窗外听。
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家长们也看到了谢老师带来的改变,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来。第二年,扎甘洛村小学开学时,有了一个30人组成的一年级班,当时年龄最大的孩子已有12岁。
2019年的暑假,谢彬蓉在朋友圈晒出成绩单:凉山州期末统考,扎甘洛教学点30人参考。数学18人及格,平均分61.6;语文20人及格,平均分60.9。数学语文双双突破平均分60这个瓶颈。
除了灌输文化知识,谢彬蓉从洗手教起,教孩子们刷牙、洗脸、洗衣服,教他们站军姿、走队列、做广播体操,让他们懂规矩、讲礼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很快,灰头土脸的孩子们变得爱干净了,他们还回家教父母洗手洗脸。
在开设语文、数学、道德与法制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谢彬蓉还给学生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
孩子们真正成长,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2020年年初,受谢彬蓉感召,退役军人倪洪洋也来到扎甘洛村,与她一起支教,让孩子们有了象棋、围棋、电影欣赏等课程。
刚来时,倪洪洋发现,孩子们对山外的世界了解很少,城里孩子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难以理解。他说:“开阔视野的课程上起来比较难,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凸显出开设这些课程十分必要。”
孩子们基础差、学得慢,谢彬蓉他们就一遍又一遍带着孩子们复习巩固,时间不够,就利用晚上、周末补课。他们还带领孩子排练节目,参加“六一”儿童节汇演,带领孩子一起包粽子、做糍粑,领着孩子们去西昌、重庆等地参观游学,见识大山外面的世界。
孩子们阅读兴趣高涨,图书角的图书总在流动之中。他们用画笔描绘着家乡的美好模样,作文里充满了奇妙的想象。谢彬蓉给每个孩子都颁发奖状,“纪律之星”“体育之星”“进步之星”,让他们充满自信、不断成长。
在谢彬蓉的心里,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每个孩子都应该被鼓励,他们是祖国的未来。
女儿在上海,丈夫在重庆,谢彬蓉和家人长期分离。她像一只候鸟,只能在寒暑假与家人团聚。她说:“孩子们需要我,这点奔波算个啥。”
在一次次往返间,扎甘洛村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群众搬进了新居,校舍也在原来的土坯房旁新修了一间板房,村里有了“一村一幼”幼教点。
回望几年前的扎甘洛村小学,谢彬蓉记忆犹新:山里的冬天特别冷,土坯房的窗户没有玻璃,盖三四层被子也很冷,早上起床连门闩都被冻住;夏天雨多,屋外大雨屋内小雨,半夜被淋成落汤鸡;老鼠不怕人,晚上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吵得睡不着,甚至还有毒蛇爬进房间……
谢彬蓉说:“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需要我,被需要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谢彬蓉,女,重庆忠县人,1993年从四川师范学院毕业后参军入伍,2013年从空军某训练基地高级工程师岗位自主择业,技术七级,大校军衔。2014年赴四川凉山支教至今。现为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教学点支教志愿者兼教学负责人。2018年10月,谢彬蓉荣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称号;2018年12月入选“中国好人榜”;2019年7月26日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2019年9月获“最美奋斗者”称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2021年3月,入选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中“最美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