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军医何世荣
“作为一个老党员,我想对现在的党员同志说,永远不要忘记当初的入党誓言,永远不要忘记入党的决心。”
“妈,您晓得不?重庆到成都的高铁提速了,现在乘坐高铁从大足到成都一个小时都要不到。”
“是不是哦?那才好呢!1936年,我从大足去成都考高中,硬是走着去的。中途要经过安岳、简阳,走一天歇一个地方,总共要歇四五个地方……”
1月30日,重庆市沙坪坝区,今年100岁高龄的军休干部何世荣刚端起碗吃早饭,女儿孙榆向她说起成渝高铁提速的消息,老人听后开心不已。
如今,何世荣的精力已远不及当年,平日吃完早饭后,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卧床休息。但是,一听女儿说“现在乘坐高铁从大足到成都一个小时都要不到”,何世荣来了精神,一下子打开话匣子,回忆起84年前自己第一次离开重庆大足老家,前往外地求学的时光。
“学医,能帮助很多人”
1920年10月25日,何世荣出生于四川省大足县(今重庆市大足区)。父母除了种地之外,还做着小生意,家境还不错。何世荣排行老四,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那个年代,读书的女娃娃很少”,很多亲戚都劝何世荣的父母“一个女娃娃读那么多书干啥子用”。好在何世荣读书“一直读得好”,加上父母比较开明,秉持“只要读得起,就供着走”的原则,支持女儿在大足读完初中,又出资让她前往成都考取高中,后来又考进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
何世荣说,“学医辛苦,背书多,很多人都下去(退学)了”,她坦言,自己刚开始解剖尸体也特别害怕。但“害怕也要读,因为学医能帮助很多人”,“我们进去(学医)六七十个人,出来(毕业)四十多个人。”
1946年,何世荣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后又获得美国纽约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共产党员同事,“是我学习的榜样”
1946年7月,何世荣毕业参加工作。先后在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四川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1953年5月至1989年12月,她进入第七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妇产科,陆续担任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等职务。
那时,何世荣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在工作中,身边的党员同事给她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1960年,我们到农村地区给农民看病。那时西医不多,很多党员同事都带头抢着去。”何世荣记得,有时候急诊来了,比如“自贡一个农村妇女生病,晚上来一个电话,那些党员就连夜赶过去了”。
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邦平(右一),沙坪坝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邦维(左一)参加何世荣教授百岁寿辰活动(杨俊 摄)
1970年至1973年,她与同事们先后在上海郊县、浙江天目山区、大别山区开展巡回医疗,上门为当地农民送医送药。“天目山区一个妇女,子宫里的包块很大,多亏巡回医疗组及时治疗,她才捡回了一条命。”
何世荣已经说不出当年冲锋在前的党员同事到底姓甚名谁,只记得“多得很”。但是,这些身边人身边事让何世荣明白:“和医生一样,共产党也是给大家解除痛苦的”“也只有共产党,才会派那么多医生去农村,才真正有力量解救千千万万的贫苦大众!”
以病人为中心,工作到89岁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仿佛“一股春风”,让何世荣鼓起勇气,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1982年,何世荣建立妇产科内分泌实验室,开展妇产科内分泌激素的检测,以满足临床、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同年,她开始招收研究生,培养妇产科专业人才。
1984年12月,何世荣达成夙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回忆入党时的情形,“当时的气氛很庄重,我特别激动,感觉心都快要跳出来了”。从此,何世荣的工作更忙了。一次,她下夜班回家,前脚刚踏进门,后脚邻居就跑了过来,说院子里一名产妇大出血,亟须救治。拖着疲惫的身子,何世荣赶紧跑去查看,“连轴转”直到第二天傍晚,才返回家中。
“一切靠自己,不能做任何对不起党的事。”这是何世荣经常教育子女的一句话。“见到病人,我妈的第一个表情总是微笑;天凉为病人查体,她总是先搓热双手,焐热听诊器。”孙榆告诉笔者。从医以来,何世荣始终坚持“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一方面“该加号加号,不怕下班晚,开简单有效的药,不让病人花冤枉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毫无保留地将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传给年轻医生。
2006年12月,何世荣作为军休干部移交重庆市沙坪坝区军休中心。直到89岁离岗,何世荣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长达62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妇产科手术技术,对妇产科内分泌学造诣颇深。“作为一个老党员,我想对现在的党员同志说,永远不要忘记当初的入党誓言,永远不要忘记入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