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70余年后,30位战友“归队”
编者的话:
9月22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第4版刊登“70余年后,30位战士‘归队’”文章。
请关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报道全文:
70余年后,30位战士“归队”
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烈抛洒热血、以身许国,谱写了雄壮史诗,铸就了不朽丰碑。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这个重要年份赋予了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活动特殊的重要意义。
9月12日上午,1500余名各界代表在沈阳仙桃国际机场迎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英灵及267件遗物时隔70余载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9月13日上午,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这30位英勇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烈士英灵,阔别祖国70余年后,终于“归队”。
见证忠骨还乡,在迎回、安葬仪式现场,在鸭绿江边,在断桥上,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人们的内心受到一次次冲击、一次次震撼。
29.7公里 3500面国旗陪伴
五星红旗覆盖棺椁,《思念曲》婉转低回,仪式现场一片庄严肃穆。环顾四周,现场许多人眼含热泪。这泪水中,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思念,更承载着对志愿军烈士的崇高敬意。
刚参加完九三阅兵的军旗手徐泽东担任此次迎回任务的引灵手,他和战友们一起怀抱烈士棺椁,登上运-20专机,陪伴烈士回到祖国怀抱。“我们迎接的,不仅仅是一具具遗骸,更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与精神的归航。”对徐泽东来说,从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现场到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迎回,两场重大活动,“任务在变,时空在变,但不变的是我们珍爱和平、铭记历史的坚定决心。”
是他们以最炽热的鲜血,浇灌了和平的根基;以最宝贵的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山河无恙。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只要我们永远记着,英雄就永远活着。”我们从未遗忘,我们始终在传递。英雄从未走远,英雄一直在我们心中。
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一路29.7公里,设置国旗约3500面。“祖国从未忘记 人民永远铭记”“山河记得您 我们记得您”“以城之名 迎接英雄”……在沈阳,我们看到,一个个亮起的大屏,一面面鲜艳的旗帜,一双双含泪的眼眸……对英雄的敬意化作一股股暖流,顺着街巷的脉络漫延。
截至目前,我国已迎回12批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年复一年,机场“过水门”、礼兵踢正步,城市各交通要点、营运车辆和主要建筑打出向英雄致敬的标语,群众自发迎接的画面,被定格为国家仪式的标准像,这些最高礼遇无不体现着国家和人民对英雄的最高敬意。每一次迎接都是心灵的洗礼,每一次安葬都是精神的传承。
75年 让更多人记住英雄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在丹东的断桥上,望着静静流淌的鸭绿江,我更能体会这种‘身后即是祖国’的决绝。这是一种超越个人生死、源于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一位青年说,正如这首歌所唱,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深刻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的血肉联系。
与抗美援朝战争同时进行的,是国内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1950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要求各地大力开展抗美援朝时事宣传活动。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扩大抗美援朝宣传——致全国出版工作者和图书馆工作者》一文,“建议全国从事发行工作的同志们,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推广一切直接间接有关抗美援朝的优良读物”。由此,新闻出版战线上的宣传号角响彻神州大地,成为正义必胜的磅礴力量。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着一份特殊的报纸——诞生于1951年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报》。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志愿军报》的问世,让志愿军有了统一的“新闻发言人”。它不辱使命,将志愿军中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被国内报刊转载后传遍祖国大地,比如《英雄杨根思永垂不朽》《爱民模范罗盛教》《伟大的战士邱少云》《祖国的好儿子黄继光》等,这些报道在当时战场环境十分艰苦和战斗十分惨烈的情况下,极大地鼓舞了官兵士气和战斗意志。
讲解员姜钥介绍,展出的这张是1953年7月27日的《志愿军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元帅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发布停战命令》的公告,见证了和平时刻的到来。当时的志愿军战士们视它如珍宝,把它看了一遍又一遍,读了一次又一次,看得群情激奋,读得泪流满面。
“英雄的名字和故事,也许课本里装不下,但一辈辈人的心里装得下。”9月11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在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前夕推出主题宣传片《你们的名字》,以一名小学生视角回望抗美援朝历史,通过追溯上甘岭、长津湖、铁原阻击战等战役,与人民志愿军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凝望与对话,为第二天的遗骸回国活动营造暖心氛围。
今年的仪式前夕,退役军人事务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组织了新闻发布会,首次邀请空军参加通气会,组织的记者规模比去年更为壮大,策划推出“英雄接英雄”系列集体采访、青少年爱国主义主题宣教活动和大思政课……这些都为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活动营造浓厚、深入、广泛的舆论氛围,使这场庄严的仪式更有效触达和感动亿万国人。
七十五载岁月流转,战场上的硝烟虽已消散,但英雄们用生命铸就的信念与担当,却始终熔铸在民族复兴的精神血脉中。站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一部部英雄史诗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奋进的号角。
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更要坚定信仰,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和讴歌伟大时代,用拳拳赤子心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推向前进。
12次回家路 他们手持钢枪守护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护送烈士遗骸的车队缓缓驶过,人们仿佛看见70多年前毅然奔赴战场、意气风发的人民志愿军。对于当今的人们而言,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所带来的震撼与激励不止于瞬间的感动,更在于持久的价值引领和精神传承。
“我将继续学习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不断提高斗争本领,打好我们这一代的‘上甘岭’。”“我愿以青春之我,扎根平凡岗位,将英烈精神化为奋进动力,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青春之我续写复兴华章!”两位青年代表如是说道。
最好的感念在于追随和传承,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作为“黄继光英雄连”的官兵代表,刘金池坚定地说:“我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厚重期许,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也有能力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承迎烈士遗骸,灵魂再受洗礼。已连续12次执行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任务的白田硕说:“当年,抗美援朝老战士们毅然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如今,山河无恙,由我们手持钢枪来保卫他们。”
仪式结束了,烈士们回家了,但忠魂不泯,浩气长存。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心,铭刻着“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巍峨挺拔,来此瞻仰的人们在陵园内的留言板上写下郑重承诺:“赓续英雄之志,谱写时代华章!”无声,却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