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提问。人大代表和讲解员的双重身份,让我既能在履职中推动制度保障,又能在讲解中传递精神力量。我一直用“三个融合”来讲好英烈故事:
履职和传承的融合。作为代表,我会把收集到的“声音”转化为人大建议,推动相关工作更加贴近现实和受众的需要,更加立足于时代。同时,我也会重点关注英烈褒扬、烈士纪念设施修缮的工作,因为我希望我们的英烈故事是“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情可寄”。
故事和时代的融合。作为讲解员,我创新运用英烈家书、日记、他们的生活素材,从这些“小切口”去展现“平凡中的伟大”。同时还会针对现在比较热议的话题,像“内卷”“躺平”,我会用英烈的故事与他们探讨信仰与选择、个人与时代,强化精神传承的真实感。
双重视角和使命的融合。每年全国两会结束之后,我都将会议精神转化为更接地气的宣讲内容,来进行两会的宣讲。同时我也会以新时代的视角为英烈故事注入一些现实的思考。可以说,两种身份、双重视角让我更加明白传承信仰既要扎根历史,又要回应这个时代。
记得我在讲解中接待过这样一位老人,当时他流着泪,抚摸英烈墙上的名字说:“非常感谢你记得他们。”就在那一刻,我感觉到责任在肩的使命重量,也意识到红色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我通过提交议案建议来推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让英烈之名真正转化为奋进的力量。在我的工作中,还看到过在清明祭扫的时候,有一群小学生和军人相遇了,他们不约而同相互敬礼的场景让我深受感动,因为我看到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画面。我也把这种感动变为行动,让制度和精神一同发力。我协同检察院推动“保护英烈荣光 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的建议,让一座多年失管失修的少年烈士墓得以修缮,并建成了烈士纪念园,成为了革命教育的重要场所。
无论是履职进言还是讲解发声,本质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守护民族根脉、点燃未来星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