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祯--热心慈善事业 全力奉献爱心

  张祯,是金昌市永昌县朱王堡镇流泉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农民企业家。早年参军入伍,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回乡后,不等不靠不要,硬是凭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和一个庄稼汉的实干精神,不忘初心,一心一意往前奔,创业致富奔小康。白手起家,用种田之余瞅准机会赶集、贩运积攒的几个积蓄,和一家人的支持,社会的帮助,政策的扶持,用了三十多年时间,成功创办了农机厂,治理荒漠,固沙植树,发展了养殖业,创建了农民住宅小区和农民创业园。并投资修建"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为齐全,公助民建的--永昌县清河敬老院"。从最初的农机具制造,发展到现在养老服务机构,事业越干越大,也越来越红火。而且,不光他自己创业成功了,还带动了更多的人走在创业的路上。

  村里人说,张祯是个大好人。好在那儿呢--

  张祯致富不忘乡亲。他自从手里宽松些了之后,心里也活泛起来。他那种几乎与生俱来的,乐善好施的心性也便活了过来且生根发芽,心境眼界大了,胸怀也开阔了,想的事情也便多了。尤其是见不得人的苦楚,见不得人的难肠,见不得人的可怜。因此只要见着了,总想着能帮一把是一把。他常和人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没有个大番小事呢。就这样,帮的人多了,办的事多了,人们就知道了他的为人与品性,也便更敬重与信任他了。

  一、修路造桥,热衷于公益事业  

  当张祯的农机厂有了一定盈余的时候,他首先捐资数万元,用自家的好地兑换别家的边角地,发动社里人,修通了一条连接着村里镇里主干道路,多年来让社里人锥心叫苦的,数千米长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的烂肠路,极大的方便了社里人的出行。那时候的数万元,可不是能用现在的几万元做对比的。2004年始,作为流泉村村委会驻地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变化几乎完全是因为张祯,不管是硬化广场、翻修舞台、搭建彩门,还是装路灯、修铺面、唱大戏、举办流泉村历史上第一次物资交流会,春节闹社火的一整套行头及其它硬件等等,全部是由张祯一人投资兴办的。还发起成立了流泉村老年文化娱乐班,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文化生活……后来,流泉村被全国命名为文明村。近几年变化更大,还建起了"乡村记忆"的"清河农耕博物馆",让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记住历史,记住乡愁。农村人实诚,他的想法很朴素,想的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村里人也很朴素,觉得能给村里人做成大事的人,不仅是个大能人,还是个大好人。

  二、倾力慈善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慈善工作

  自从张祯的事业火起来,他的"穷亲戚"也多起来了,而且走动得还很勤。在这里就不说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能出外打工,家里的营生又不能满足劳动力需要,最后都被他招到他的工厂里,当了季节性工人的年轻人了;也不说那些被他招到他的养殖场里,进行力所能及劳动的生活困窘的人们了,给他们都提供了一条不出家门,不背井离乡就能挣钱的路子,为他们摆脱贫困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现在我们就说一个他的比较奇葩的"穷亲戚"--李天仁。这个人按当地人的说法,把日子过得孽障的很,倒灶的很。娶了个媳妇子不清醒,却还生了两个娃娃,于是就把日子过得人不人鬼不鬼的,让人揪心,也让人心生世事的无定与悲凉。也是风云际会,这个人偏偏就让心软良善的张祯遇上了。岂止是遇上,简直是老天爷安排好的一出戏。

  那一年的秋天,流泉多雨,好在村里人的庄稼都赶得紧,都基本上颗粒归仓了。但是有一天,天刚放晴,邻村董家堡的一个叫李天仁的人,却来到"勤奋制造厂"找张祯,说是想买一台脱粒机。这让张祯很是有些纳闷,就问李天仁,咋现在才买脱粒机,你的粮食还没有进仓吗?李天仁几乎不敢看张祯,愁眉苦脸地嘟囔着什么,张祯并没有听明白多少,但却听明白了一句,张厂长你不知道我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啊!张祯想,他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听不明白,就干脆去看看吧。他暂时打发走了李天仁,一颗心却再也平静不下来了,看这人家境,肯定糟糕得不同寻常。他马上去向熟悉董家堡村的人打听李天仁的情况,得到的消息让他吃惊不已,而且糟糕的程度几乎不可想象。村里人形容李天仁的日子是"住的像牛圈,睡的是半截土炕,吃的是露天粮。"有人还说,其实那李天仁自己倒是个明白人,只是叫那个家把人给拖垮了。张祯有些不相信现在还有这样困难的人。

  是夜,张祯打电话叫来了几个生产骨干,连夜为李天仁特别赶制了一台脱粒机。第二天一早,他就亲自驾车把刚造出来的机器送到了李天仁家。走进破败不堪的院子,看到眼前令人无法相信的惨境,他禁不住潸然泪下。他说,他从创业到现在,尝过的酸甜苦辣车载斗量,说都说不过来了,可是他却没想到在自己身边还有这样过日子的人,要不是亲眼看到,说什么他都不会相信……张祯想,他们是怎么过来的,这还是人过的日子吗?他擦了把泪,默默地和同去的人一起将脱粒机卸下来,又掏出了身上的三百块钱,塞到了李天仁手里,临走时才对李天仁说,脱粒机让他先用着,快去收地里的粮食吧。那点钱不多,就留给娃娃交学费吧。以后有什么过不去的事了再到厂里去找他。临出门时,他又叮嘱李天仁,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但是自己要首先振作起来,要自信些,你不能总是过一种没有希望的生活。

  从此以后,张祯就认下了这门穷"亲戚",无论是酷夏还是严冬,在李天仁最是困难的时候,张祯总是能送去一份关爱与支持。而李天仁只要有人问起此事,总是重复着他已经给人说了无数遍的话,都说人穷亲戚难上门,可张厂长与自己无亲无故的,却比自己的哪门亲戚都来得勤。要不是张厂长,自己连活下去的念头都没有了,还说啥希望!

  现在,李天仁已经去世了,他的两个儿子已经长大了,也都能自食其力了,但是日子也过得还是紧紧巴巴的。那个"不清醒"的女人眼看指望不上儿子,但她却清醒地记得张祯这个大好人大恩人,于是有事儿了还是来找张祯。张祯也便一如既往地帮衬着了。

  其实,在张祯内心,有一个更深的情结。他认为,流泉人都是自己的乡亲,像李天仁这样的人,又都是自己的乡邻,如果他们在他的带领下都能在好时光里,至少和自己一样过上好日子,那不是天大的好事!有一些很有"理论水平"的人说,张祯这样做当然是好事,但那只是救急不救穷的作法,"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以渔"。若是碰上那些连"渔"都不会也不愿的人,你那"鱼"也不过是让他吃了一顿饱饭而已,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张祯却又有自己的看法,给人以"渔",当然是根本,但是要是那人已经无力去"渔",又不会去"渔"的时候,你还不如先给他以"鱼",让他恢复体力,然后再教他"渔",这不是更根本一些吗!

  由此可见,张祯在生活中,不仅是一个最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更是一个朴素的理想主义者,他不是什么大英雄,他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来阐释自己人生的意义,但是他总是踏实做事,不仅为自己做事,而且还为了让他人的生活过得更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而做事……像帮助李天仁一样,张祯还帮助过不少人,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暖心的故事。

  三、尊老敬老,弘扬传统美德

  清河敬老院,是张祯人生当中又一页值得大书特书的诗篇,顾名思义,敬老院就是敬老养老的一个"大院子"。在过去,它的功能还比较单纯,主要是政府出资为赡养那些年迈而又无儿无女的孤寡孤独老人修建的生活场所。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它的功能已经扩大了许多,不仅那些无儿无女的鰥寡孤独老人需要在敬老院里安享晚年生活,更有许多子女顺应时代发展进了城,不能在身边侍奉,生活很不方便的空巢老人需要在这里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张祯所在的清河地区,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达7300多人,不少子女不在身边,成了空巢老人,生活极为不便,仅"五保"老人就有200多人。因此,张祯正是看到了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顺应时代的呼唤,才立意投资创办了这个"公助民建",占地达45亩,建筑面积达1.1万多平米的"清河敬老院",不仅可以让老人的子女放心,让政府省心,还带动起了一个全新的产业,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和改变了村民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清河敬老院建起来了,且已正式开始面向社会运营。已经入住的老人们,也开始了一种全新的舒适的晚年生活。说起下一步的打算,张祯说,准备后面有几亩地,分成小块,种些蔬菜,让有能力的老人自己种。还有一个打算办一个老人编织班,编织班办起来让有能力的老人编织些拖鞋、烟灰缸等物品,让他们有活干,另一方面也给他们一定的报酬。让老人不寂寞了,让他们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开心还有收入。

  好样的,为老人急所急,为老人想所想,张祯真的做的不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相信张祯的这条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从创业之初到现在,张祯帮助过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年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祯为社会捐款共160多万元,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共党员,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的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