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军人本色 再铸警营新战绩--陈晓磐同志事迹
陈晓磐,男,汉,1971年10出生,89年3月参军入伍,2000年10月军转入警,中共党员,本科文化,临颍县公安局皇帝庙派出所指导员兼驻村民警,临颍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七届党代会代表。
他从军营到警营、从军服到警服,18年来他转岗不转志,退役不褪色,把农村警务岗位当事业,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发扬军人有血性、敢担当的优良作风,与时俱进,创新了“五步双网”工作法,有效破解了农村的治安难题。他被群众视为最亲近的人,“有困难找晓磐,找到晓磐不作难”就是对他的盛赞。其事迹被编成河南坠子《模范指导员》、豫剧《知心人》、歌曲《好人警官》、微电影《连心结》(正筹拍中)等。(有关详情请百度“陈晓磐”)
2014年5月27日,他被评为“全国模范军转干部”,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
2015年9月3日,他作为嘉宾受邀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观礼;
2017年5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2017年7月27日至8月2日,应邀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他分包的大袁警务区处偏僻的农村,辖14个自然村,居民2813户,10000口人。这儿曾经社情复杂,安全隐患多;村北的马沟河过去经常泛滥,村民怨声不断。加上各种矛盾沉积,纠纷、案件、上访“三不断”的乱象高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几乎为零。陈晓磐驻村后,他带领群众经过10年的精心打造,目前辖区连续多年保持了零上访和一般刑事零发案。昔日三不断的“乱”村已经变成了一个魅力十足的“靓”村。过去连一寸水泥路都没有的地方,现在不仅修了路、盖了学校和幸福园,而且还建成了六层楼的新社区,村民住上了别墅,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民主法治村”。2015年7月,大袁村编纂村志时,村民一致要求将陈晓磐列为“荣誉村民”。村民们以文艺的形式将他的事迹搬上舞台,还集体创作了一副对联“进村头出巷尾法润百姓促和谐,小警务大作为情融万家保平安”,写在警务室内以表敬意。
为全面摸清村情根治顽症,陈晓磐于10年前主动把“家”搬到了大袁村,一直到现在。他以打冲锋的意志,迈开“铁脚板”挨家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曾用8个月,累计步行1000余公里,将全乡8948户11029处院落全部走访了一遍,手绘地图100多幅,记录笔记60多本,拍摄照片36000余张,采集信息9万多条,制成电子地图,以信息来助力智慧警务。辖区里,哪户贫哪家难,谁家什么样,哪条街门朝哪儿,每家每户的情况在他心里都一清二楚。坚持:勤到农户炕头坐坐,聊家常问冷暖;勤到街心村头跑跑,掏心窝听议论;勤到场所学校走走,查漏洞讲安全;勤到田间地头转转,谈农情话桑麻;勤到工作对象家里晃晃,看情况查动向。他雷打不动运用“五勤”工作法,把辖区街衢房屋、地形物貌、人员信息和社情民意等全面摸清,烂熟于心。
他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两辆现已被他骑报废的摩托车,其所跑的6.9万公里行程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多。由于长期骑摩托,他的腿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夏季再热都得穿着棉秋裤,脸部也因为常年吹风有些轻微面瘫。
铁脚走四方,他找到了破解的“药方”。针对辖区40多起上访积案,他运筹帷幄,灵活机动,采取巧劝解、巧疏导、巧借力、巧施策等办法,攻城拔寨,这不仅全部化解,而且让老上访户袁殿卿等当事人深受感动,自愿义务为警务室打扫卫生。他总结的“三问三访六到位”积案化解法于2009年被收录到《河南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学习手册》一书中,全省加以推广。
针对易发案件,他从“小案件、小纠纷、小隐患、小信访、小难题和小民生”等六小警务为切入点,立足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对症下药,攻坚克难,成立了治安防范“五支队伍”、建起了“警民联动调解工作室”, 编写一百句顺口溜《农村安全防范百句经》发给群众加强防范。并融入科技的力量,积极打造“微警务信息网”和“治安立体防控网”,不断创新形成了“五步双网”的警务模式。在群众的支持下,累计抓获逃犯、盗抢吸骗等嫌疑人100余人,处理各种报警求助5000多件次,其中消除安全隐患2000多个、预防各类矛盾升级1000多起。特别今年“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陈晓磐多方联动,广泛发动,搜集线索,强力推进,更是发挥了警务模式创新的威力。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除辖区长期存在的“迷信盛行、孝道滑坡、是非观念模糊”等不良现象,他与辖区6个村的村干部一起,坚持让法律普照人心、让道德润泽人心,大力弘扬“孝道、科学、和谐”3种风气,开播农村大讲堂,成立学雷锋自愿警务服务队,深入学校、企业和村组因势利导倡树新风;将道德观念写进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在村里不定时演出,宣传正能量。德不孤必有邻,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要求加入,自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在他的感召下,63人被推树为县市级道德模范或身边好人。为给这些好人加油助力,2018年春节前夕他又捐出5万元的英模奖金设立基金,以表彰警务室身边好人的善行义举。此外,9年前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他带头捐款为大袁村带头筹建了文化广场;今年又准备把村室翻盖一下,以加强党的基层阵地建设。
“连心结”让更多温暖溶解在帮助中。当初为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他自制8000多枚“警民连心结”,正面印着“警民一家亲”,背面印有他的名字和手机号码,在走访时免费发放。特别是一深夜救了一孕妇后,“连心结”就成了村民的“护身符”。家庭困难、夫妻不和、失恋自杀、小孩不听话等问题,不论深更半夜,刮风下雪,接到电话的陈晓磐总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
一天,他在走访时得知,残疾人袁自成家庭特别困难,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两个孩子还幼小。家里只有三间平房,6岁的儿子生病已躺在床上几天了。“当时我出去借钱,几天才借来三十几块钱,这咋够送孩子去医院?人家说有困难找晓磐,可我不认识晓磐,也张不开嘴。晓磐了解情况后,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帮我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袁自成动情地流下热泪,“晓磐是好人,待我全家比亲人还亲”。由于缺少出生医学证明等手续,两个孩子一直没能上户口,无法办理医保和低保,甚至连入学都成了问题。袁自成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几天后,陈晓磐就把孩子的户口簿送到袁家。10年来,袁家多了一个“亲人”。今年9月袁自成的儿子顺利考上了县高中,他又张罗着给他筹集学费。特困户张某林,年岁七十有五,正读高中的两个女儿,学习特别优秀,苦于学费准备放弃。2016年8月,陈晓磐就牵手爱心企业安老板接济了部分费用,同时还为另外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闫姓贫困女孩资助了3000元学费。另外辖区里的几个家庭困难且励志的孩子,今年考上了大学,他又分别送去了不等的路费。
关爱老弱幼彰显大爱情怀。早在10年前他联合辖区学校、村委捐建了“留守儿童温馨家园”,陆续添置了办公用品、书籍、电脑,2018年元月,又安装了空调等,通过建立亲情视频互动平台、给留守儿童安全心里护航、与留守儿童家长在家乡找工作等多方面措施,使动态的200多名留守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被媒体誉为“河南留守儿童家长”。10多年来,为给那些孤寡残困等弱势群体多些关爱,每年除夕都将平时省下的生活费,分成50、100元不等的几十个红包送给他们。此外还为农民工找工作及讨薪等等。他做的总是比群众期待的多。到目前为止,粗略累计他捐款已达20万多元,然而他却甘守清贫,至今穿的内衣还是16年前买的,家具还是从部队转业时添置的,但他节俭的背后却是一颗拳拳爱民之心。
他常说:作为党员、民警、老兵,如何密切联系群众,我认为,关键是不能忘本。本在哪里?本,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来回的风雨路上、在群众的田间地头、在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的孤独病床前…
他曾获:全国公安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全国派出所好民警、全国公安机关学雷锋先进个人、中国好人、河南公安十大忠诚卫士、河南省人民满意的“十佳政法干警”、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复转军人十大新闻人物等;并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