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才是“乘风破浪的哥哥”?

一辈子深耕一件事

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南海的广袤天地间

退役军人王伟平

41年来与海为伴,以船为家

书写着他的蓝色答卷

此刻已有小的时光痕迹

此刻更有大的时代成果

01 “我的事业在大海上”


1987年7月

王伟平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全军唯一的海洋测绘专业系毕业后

被分配到海军南海舰队海测船大队

不久后,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他

便被委以重任

派往南沙执行海洋测绘任务

南沙海域恶劣的海况

变幻莫测的洋流潮汐

令常规的测绘工作变得举步维艰

作业的小艇搁浅、翻船时有发生

“晕船就更不用说了

一边晕一边吐一边干活

都是工作常态

但适应了海上颠簸也就扛过来了。”


作为最早一批

开展南沙岛礁测绘的技术人员

王伟平和战友们

硬是靠着一张海图、一盘罗经

奔走在无人岛礁之间

开荒路,架仪器,测地形

几年下来

他对西南沙大大小小的岛屿

已经如数家珍

他和他所在的海测船大队

成为了国防建设

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一支尖兵


02 “有了自己的设备,

就不怕别人‘卡脖子’”


度过了27年激扬军旅生涯

2011年

王伟平转业到原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2016年调任南海调查中心主任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工装备重器

王伟平和团队

研发了大摆幅艉部A架系统

和深海温盐深绞车系统

等2项新设备

改变了某大型海洋调查探测设备

依赖进口

不仅价格高昂

售后技术服务保障也很困难的现状

“有了自己的设备

就不怕别人‘卡脖子’。”

在海上作业时

往往存在

“大船怕搁浅不敢去

小船能力差进不了”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

自2015年开始

王伟平和他的科研团队

踏上了研制海洋调查无人艇的征程

彼时,国内的无人艇尚未形成

系统化、业务化的应用体系

没有先例可循

他和他的科研团队

经过成千上万次的研讨和测试

成功研制了首艘“海洋探测一号”无人艇

工作以来

他连续组织和派出团队

参与了17个航次的南北极考察任务

在第34次南极科考中

团队利用无人艇协同作业

填补了该区域的资料空白

为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设

提供了必要而精细的基础数据


03 “国家需要我们在哪里,

我们的队伍就出现在哪里”


2020年夏季

江西鄱阳湖发生流域性大洪水

南海局收到江西抗洪前线部队邀请

希望支持江西省上饶、永修等地

部分圩堤段的

险情排查、预防和灾后重建


一艘无人艇

三架无人机

十几个奔忙的日夜

本次“跨界”支援

王伟平和他的6人抗洪小分队

共完成了129公里

水下及水上堤坝地形勘测

那一年的8月1日

脱下军装多年的王伟平

带领调查中心的技术骨干

和抗洪抢险的部队战士们

一起在大堤上度过了

令他难忘的“八一”建军节

“我们是党和国家的海洋调查力量

国家需要我们在哪里

我们的队伍就出现在哪里。”

四十多载悠悠岁月

王伟平始终与海洋为伴

戎装在身,他勇往直前

践行保家卫国的誓言

脱下军装,他保持本色

投身建设海洋强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一名优秀退役军人

和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出品单位: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

协拍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广州中影文化有限公司

视频统筹:谢嘉

视频包装:谢嘉、陈秋月(实习)

海报制作:张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