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富平:以“红”为媒 传承红色基因
富平之名,取自“富庶太平”之意。这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关中名邑,见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变迁,也孕育着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
富平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渭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一代代富平儿女在这片12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史歌。进入新时代,富平承载的红色资源成为一张鲜红的城市名片,带领富平人用脚步丈量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在中国北方最美县城建设中,始终不忘传承红色基因,争当红色传人。
作为退役军人红色传承先行试点区域,富平县更是充分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优势,联动相关部门,形成退役军人“红色教育”机制、打造退役军人“红色服务”品牌、建立退役军人“红色保障”模式,持续探索以赓续红色根脉加强退役军人思政引领、推动退役军人作用发挥的有效办法。
红色教育 一条精神纽带
广袤的三秦大地,从来不缺红色故事。
1948年,年仅13岁的王忠桂参军加入西北野战军,成为一名通信兵,曾在解放战争中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当年的战士虽已离开战场与军营,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也早已远去,但在2021年11月,老人接受采访时,一把不同寻常的拐杖又让人们回想起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二尺八的拐杖上是密密麻麻的文字,那是王忠桂在退役后拿放大镜聚焦太阳的强光灼刻出来的“信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共产党好,人民幸福万年;国强民富,国泰民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像太阳,照得全球放金光;世界和平万岁。
后来,王忠桂在进行红色宣讲时总会说:“战争年代,无数军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不应忘记他们,一定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抚摸着拐杖上的印记,青少年们更加敬佩面前的老人,也开始立下从军报国的志愿。
1968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首都警卫一师的徐州彬、牛元明、胡清泉作为代表,从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接过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光荣任务,亲历升国旗由地方负责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接管的重要历史时刻,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班第一岗的国旗护卫者。作为国旗班首任班长,徐州彬带领全班反复研究升旗时间、奏唱歌曲和行进路线,查阅记录日出日落时间,严格规范队列动作。1年零4个月的升降国旗,全班战士最终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
三位老兵退役后回到家乡富平,数十年如一日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批青少年。重大节日时,他们总会在家门口挂上一面五星红旗,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为了这面国旗,我们战严寒、斗酷暑,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我们都未曾离开一步。”每当受邀走进校园、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享护卫国旗的故事,他们仿佛又重新站在升旗台上,亲眼见证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而在那些听故事的人们心里,也升起了一面红旗。国旗飘扬起来,祖国就在心中。徐州彬和战友正借助一抹国旗红,将凝聚了千万中国人的爱国情讲给越来越多的富平人听。
一根拐杖、一面国旗……在富平,这样的红色故事还有很多。
作为革命老区县,富平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纪念地、康庄战斗烈士陵园、米家窑地下交通站旧址、富平军史馆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基因库”,红色资源丰富。以此为依托,富平不断建强红色教育阵地,完善红色教育体系。一方面加强红色纪念设施的保护利用和功能拓展,融通三秦大地红色教育载体联盟,与西安、铜川、延安、庆阳等地联合,开设“短(县内)、中(省内)、长(西北地区)”3条红色专线,构建红色教育品牌旅游专线。另一方面聚焦红色教育渗透力,挖掘一批红色史料,先后编撰《富平红色故事》《富平红色记忆》《富平烈士英名录》等文集,征集各类红色故事和退役军人感人故事;组建一批宣讲队伍,配置“红色传承宣教车”,邀请包括徐州彬、王忠桂等人在内的退役军人及军属进行红色宣讲,同时培养“红色小小讲解员”220名,在红色阵地及校园内讲解,引导社会大众厚植爱党、爱国、爱军情怀;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缅怀烈士丰功伟绩 致力民族复兴大业”书画及征文大赛、“缅怀英烈 致敬英雄”书画作品巡回展、“写给先烈的一封信”征集评选、烈士家属“跋涉认亲 传承遗志”祭扫等活动的开展让红色教育遍地开花。
近年来,红色教育成效初显。红色文化激发着富平有志青年踊跃从军,激励着现役官兵建功军营,捷报频传。作为陕西省兵员大县,富平每年入伍新兵近300人,自2019年起有262人立功受奖,其中二等功10人,人数位居全省各县区前列。
红色服务 一支特殊力量
富平县曹村镇大渠村,89岁的南志秀老人与曾经同连队的战友王忠桂在相隔70多年后,终于再次相见。曾经并肩征战疆场,如今早已满脸皱纹,两位老人相见无语,只是一个劲儿地流泪。
促成这次见面的,是同为退役军人的闫磊。
2021年3月,富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老兵工作室”,以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名义广泛开展各项关爱退役军人活动,包括帮扶抢收、走访慰问、采访宣传等,其中闫磊任队长。5个月后的“八一”建军节,闫磊发起“圆梦老兵·红星闪耀”活动。“老兵工作室”开始在富平县内采访百年以来参过战、立过功及作过特殊贡献的老兵,为他们免费拍摄并赠送戎装照、制作《戎光岁月》老兵宣传纪录片等。
在为卧病在床的抗美援朝老兵南志秀拍照时,老人说出了他的心愿——找到一位富平籍战友。时间久远,南志秀只隐约记得战友的名字,其他信息更是模糊。闫磊立即发动队员,一面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一面下乡走村入户寻找。一个多月后,闫磊在庄里镇元陵村见到了老兵王忠桂,说明情况后把他带到了南志秀老人家中。两位老人相距其实不过20公里,这一面竟盼了70余年。看到老人紧紧拉着的手,闫磊觉得庆幸,并深深被这份战友情谊打动。
在拍摄过程中,令闫磊感动的瞬间不少:“有的老兵卧床许久,已经意识模糊,但听说可以重新穿上军装拍照,就在搀扶下颤巍巍地坐起来;有行动方便的老兵,还没等我们上门寻找,自己就亲自过来希望留下一幅照片。”截至目前,志愿服务队的足迹遍布富平辖区100多个村庄,采访老兵200多位,拍摄戎装照700多张,手绘戎装画像50多幅,制作宣传纪录片50余部并在省、市、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宣传平台播放。一部分画像和照片,被展示在“老兵工作室”的墙上,其中南志秀和王忠桂的戎装画像还被特意摆放在一起。
“采访老兵不是走过场,在他们的迟暮之年,我们有义务时刻关注他们的生活生存状况,让每位老兵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闫磊说,每位老兵受访后都会得到“志愿帮扶联络牌”,会有一名队员成为他们随叫随到的专属联络员。
富平的红色精神滋养着这片宽厚土地上的人们,引领一代代青年投身军营,而退役之后的他们,在一心为民服务上,也从未缺席。伤残军人张顺京在华山烈士陵园义务守陵40余年,如同一位哨兵在特殊的阵地上站岗;曾和闫磊一起在西藏阿里服役的王坤鹏退役后回到家乡,走上了民生供热和产业扶贫的就业之路;张桥镇三合村的“兵支书”王朋刚规整土地百余亩发展葡萄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增收,提升幸福指数……传承红色基因,退役军人接过革命先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发扬心系群众、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为富平红色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这背后,要得益于富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起的退役军人“红色服务”品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与县人武部、人社局等形成工作合力,开展退役军人“领头雁”培育工程,选任一批“兵支书”、培育一批“兵专家”、帮扶一批“兵厂长”、选树一批“兵模范”,打造“兵”字号红色服务团和红色志愿服务队。“富平红”与“橄榄绿”已凝结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鼓舞着更多退役军人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反哺社会。
红色保障 一种强大支撑
位于富平县城西北13公里处的庄里试验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于2019年5月正式成立,建筑面积达110平方米。服务大厅内,政策咨询、信息采集、信访接待等办事窗口规范有序,拥军强军展区、十大英模展区、最美退役军人展区等也各具特色。近年来,富平县投资300万余元,对县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实施了标准化建设,建成全国示范型服务站1个、省级标杆型服务站12个、市级示范型服务站48个、规范型服务站189个,形成以县级中心为支点、示范站为骨架、常规站为脉络的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
淡村镇思政引领退役军人服务站、梅家坪镇红色传承退役军人服务站、曹村镇干“柿”创业退役军人服务站、城关街道办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站……一个个各具主题的退役军人“暖心站”,将为富平县退役军人“红色保障”模式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红色保障,也体现在对退役军人的关心关爱上。除坚持“九必访”“七清楚”“三记住”,扎实开展常态化联系服务活动外,富平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还建立起退役军人“一金一保”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富平县累计筹措退役军人关爱基金600余万元,帮扶困难退役军人700余户,发放关爱基金400余万元。2021年起,富平还为全县烈士遗属办理了人身保险和免费体检卡,并为重点优抚对象和困难退役军人办理“抚军保”2.6万余份。
曹村镇的退役军人曹石遭遇不测离世,儿子在部队服役,家里仅留妻子一人支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得知情况后迅速启动政府救助机制,为曹石家送去5万元关爱基金;流曲镇的退役军人周锦贤被确诊为骨肉瘤,前后化疗8次,巨额治疗费用使生活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协调,送上关爱基金1万元,并再三嘱咐镇村干部及时对其家庭开展帮扶;城关街道办的参战老兵代军意外身亡,家里上有年迈多病的老母亲,下有正在考研的女儿,妻子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及时了解情况,倾力关怀,积极为其协调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理赔,并送去理赔金5万元……在富平,“一金一保”成了退役军人面临难关时的“及时雨”和“定心丸”。
红色保障,还体现在富平县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上。2023年6月12日,富平县首个红色传承室建成并投入使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雷鸣邮品艺术馆在这里联合举办了“方寸天地忆峥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军96周年红色邮品展”。每当有人参观,邮票的主人雷树森便会来到这里进行义务讲解。从“八一”南昌起义到新中国成立,从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到祖国的蓬勃建设,他把自己收集的邮票转化成一个个故事,让更多中小学生了解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进而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红色传承室的所在地,便是位于流曲镇、占地50余亩的公共实训基地。
与此同时,退役军人文化传媒中心、瑞之启恒国防训练营、“老兵超市”“老兵豆腐坊”等企业也落户于此。为退役军人创办企业免费提供经营场所、打造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正是公共实训基地的职能之一。
为打造“兵”字号红色训练营,富平县利用当地闲置土地资源,建设集思政教育、国防教育、创业孵化等职能于一体的富平县公共实训基地,为退役军人及社会团体开展政治教育、红色教育、国防教育以及业务培训提供场所。目前已接待县内外民兵集训、新兵役前训练、企事业单位军训等11批2000余人次。未来,公共实训基地还将继续在技能培训、文凭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培养“职业、专业、敬业”的高素质退役军人。
关中大地,长风浩荡,厚重的红色文化从历史中跋涉而来,始终引领着富平人矢志不渝、追求发展。随着红色教育、红色服务、红色保障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富平在退役军人工作红色传承上已初步探索出经验,但在进一步总结提炼“富平经验”、形成富平红色传承模式上,富平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依旧任重道远。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宫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