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社区军休驿站破解军休干部分散服务难题
山东省泰安市大力推行军休服务社会化,在军队离退休干部(以下简称军休干部)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建设军休驿站,破解分散服务难题,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小驿站、优服务、大融入”的军休工作新格局。
探索军休服务社会化新路径。泰安市现有军休干部670人,其中分散居住618人,占军休干部总数的92%。由于军休干部居住分散及近年来接收军休干部人数的不断增加,理论学习、上门服务、医疗巡诊等工作难以集中开展,活动组织不便、社会融合度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社区对服务军休干部的职责不明确,也没有专兼职人员。为有效破解这一共性问题,泰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坚持有解思维,统筹整合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和社区及退役军人服务站资源,在军休干部居住相对集中的10个社区率先建设了军休驿站,推行军休服务社会化。一方面,实行“开门办军休”,打破传统的单一依靠军休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主动与社区对接、共建,利用社区资源和服务优势,为辖区内军休干部提供温馨服务;另一方面,依托军休驿站,引导军休干部主动融入社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自身特长优势,为社区发展贡献智慧力量,逐步形成“军休走向社会、社会服务军休”的新格局,推动全市军休干部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开启军休服务社会化“泰安模式”。完善军休驿站服务机制,与社区共建共享,借助社区服务力量,为军休干部提供优质服务,制定实施有组织、有标识、有制度、有场所、有服务、有经费“六有”服务标准。有组织,市、县级军休服务机构指导各社区军休驿站建设,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协助配合,军休干部到社区“双报到”,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学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有标识,各社区统一悬挂“社区军休驿站”牌子,办公楼内张贴军休服务宣传版面,营造“军”的氛围。有制度,建立《社区军休驿站管理制度》《社区军休驿站服务特派员制度》等制度,为社区军休驿站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有场所,军休干部到社区的党员活动室、书画室、棋牌室、门球场、乒乓球场等场地开展活动。有服务,社区为军休干部提供相关服务,军休干部也发挥个人特长,为社区建言献策、贡献力量。有经费,市军休中心从机构经费中划拨共建资金,保障社区服务常态化,为社区添置图书、棋牌桌、笔墨纸砚等文体活动用品。
激发军休服务社会化新动能。坚持“开门办军休”,实现军休干部融入社会,社会服务军休干部的目标。实现社会化服务军休干部“树标”。立足服务军休干部,军休机构与社区共建共享,通过社区军休驿站贴近为军休干部提供精细化服务,有效探索出一条军休干部服务社会化新路子。科大社区开展“常叩门”关心关爱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对辖区内高龄、独居、空巢军休干部上门走访,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三联社区为军休干部建立健康档案,常态化开展上门巡诊服务。实现红色基因“领航”。军休干部多年接受党的教育,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通过社区驿站平台发挥余热,深入基层开展红色宣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全市8支106人的泰安“银耀岱下”军休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开展社区义诊、红色宣讲、国防教育等志愿活动。泰安军分区原副政委李庆海热心调解邻里纠纷,被社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和事佬”;93岁的军休党员志愿者、战斗英雄吴克福每周定期到社区,为放学后在社区集中学习的小学生讲红色故事,赢得群众的赞扬。实现社区建设的“升级”。社区借助军休干部力量,实现了高层次发展。军休干部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帮助社区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助力社区建设发展,促进了社区管理服务“升级提档”。广生泉社区定期召开军休干部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改进工作方法,提高了议事决策水平。花园社区建立业缘、趣缘、智缘、乐缘“四缘”党支部,为辖区内军休干部党员开展学习教育、党员志愿服务提供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