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如磐 匠心独运——评首部反映退役军题材的话剧《兵心》

军休1220.jpg

  近日,由退役军人事务部主办、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承办的首部反映退役军人题材的话剧《兵心》,在解放军歌剧院续演。演出首先在首都军休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本剧在八一前夕作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献礼,在京进行了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因疫情影响,全国巡演工作按下了暂停键。如今的重启,传递的是信心和担当,传递的是希望与力量。

  疫情防控条件下的观众数量受到了严格控制。尽管如此,剧场里依然被一种巨大的气场所充斥。这个气场就是舞台上演绎的“兵心”所带来的效应。演员仿佛本色出演,观众融入其中。台上台下,随着剧情的发展,情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整个剧场仿佛幻作一个巨大的“兵心”,勃勃跳动。很多观众都情不自禁流下热泪。演出结束,大家不约而同地起立,为演职人员鼓掌叫好。

  故事发生在一个军休所。事件的起因是离休干部耿长年在疗养期间突然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失忆”了。围绕着唤醒“失忆”,找回“兵心”的故事随之展开。

  耿长年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多次负伤、屡立战功。他离休不离志、始终坚守“兵心”。看不惯老战友在缴物业费上的斤斤计较;面对大儿子在部队的去留,他不愿为儿子打人情电话;不给小儿子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剧”投资。然而,亲情、友情的压力,让他心堵得透不过气来,老战友孙大树由死复活的秘密欲说还抑,苦闷不得解的境地,他用装病来抵抗。在孙子的帮助支持下,他决定不再沉默,要为他们“治病”,帮他们找回兵心。他时刻怀念牺牲的战友,希望他们能亲眼看到曾经为之奋斗牺牲的国家,如今的国强民富。他想为爱吃饼的战友烙饼,让他能闻着味儿就跑进家来。这种永远感恩党的培养、践守“兵心”的操守,让人感到温暖而有力量。这种永远不忘牺牲战友的情怀,赓续的是对革命先烈伟大精神的继承,诠释的是全社会对革命先烈的尊崇与铭记。人民爱英雄,民族有希望!

  耿长年的故事引人入胜、感人至深。而真正的主人公孙大树却久未出现,让人心生悬念。原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耿长年负伤,意识模糊。孙大树在抢运其回救治所的途中,发现敌军企图包围连队的险情。危机关头,他只能暂时放下耿长年回去报信。而在其折返再救耿长年的过程中,踩中地雷、整个下半身严重受创、昏死过去,被赶来增援的友邻部队救起并送回国内医院救治,从此与原部队失去联系。而耿长年则被另一位战友王忠诚救回。苏醒过后的耿长年与王忠诚也因此对孙大树产生了误解,以为他当了“逃兵”。与耿长年一同被送回国内救治的其他22位战士,先后因受伤过重、医治无效而牺牲。孙大树为了实现病友李守一的嘱托,改名李守一,为战友的母亲养老送终,并守护烈士墓地70年,无怨无悔!同时,因为负伤、身体残疾,为不拖累未婚妻,他选择消失。这种大爱纯粹到无私,洋溢着光芒,折射出“兵心”的高洁与可贵。

  英雄们的形象通过演员充满激情的演绎,可爱而又可敬,真实而又生动,通过舞台艺术的逼真呈现,让典型人物从抽象到具象,让观众又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榜样们的身影: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是西北野战军特等功臣、战斗英雄,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战功卓著。转业后,他深藏功名60余年,恪守初心、不忘本色,扎根贫困山区为民造福。面对功名,他如是说:我的战友们为了新中国,他们用自己的命换回国家的命。我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我比起他们,我有什么功劳啊!时代楷模张连印,在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任上退休。退休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左云县张家村植树,至2021年已经18年,共植树205万株,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还有获得“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的集体和个人——从保家卫国到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他们在不同的征途中建功立业,续写辉煌。一声“老兵”的背后,是忠诚的诺言、入骨的军魂。“忠诚、担当、奉献”是他们的政治本色。生动感人的故事帮观众拂去了“兵心”上的浮尘,清晰了“兵心”的真解。

  该剧之所以能让人叫好,就是因为他主题突出、导向明确,敢于反映现实生活,直面问题焦点,如军休干部对待按政策缴纳物业费、荣誉疗养待遇的问题;面对军改,现役军官走与留的问题;退役军人沉浮商海,价值取向的问题等,生活当中真实存在。通过个例,反映一种社会现象,讲明一个道理:个人身上的点滴事,影响着全局工作的大事;整体利益的事是保证个人利益行稳致远的长久事。剧中耿长年与孙子的大段对白,直面现实、直击焦点,对身边林林总总迷失“兵心”的行为进行了痛击。发自灵魂的责问,叩击人心、振聋发聩。这种痛击,辛辣、大胆、震撼,不禁使观众内心为之一凛,何为“兵心”?我的“兵心”何在?优秀的艺术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笑声和文娱,而是检视问题、检视自我,并催人奋进。

  该剧好在真实自然、不做作。故事发生在军休所,军休所所长、军休干部、军休干部家属子女,演员们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位同事、某位老干部。里面的故事源之生活,演员们的对白也很生活化,毫无刻意之感,也无弩劲之势。观众自然而然地置身其中,有时发出会意的笑声,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抿嘴角点头。主创人员遵循艺术源于生活的方针,取材于现实生活,敏锐扑捉其精神实质,并加以提炼,通过巧妙编排、艺术再现,一部感染人、教育人、弘扬主旋律的红色艺术佳作大放异彩。

军休12202.jpg

  该剧构思巧妙,悬念丛生。用“真病不知病、清醒却失忆”,“假唤醒、真找回”的强烈对比,突出矛盾的尖锐复杂,辛辣的讽刺甚是够味。用一明一暗两条主线串起剧情,用“明演暗说”的手法衬托幕后英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事件的发展让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里之中。耿长年由“失忆”反转到“装病”,首先给人一惊讶,咦?还能这样编。失踪70年的孙大树竟然还活着,不仅活着,还改了名换了姓,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原来4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因为孙大树的失踪,耿长年和王忠诚给他“逃兵”的标签,而原本是孙大树的未婚妻,现为王守诚的老伴的刘玉娟却始终不相信她的“大树哥“会当逃兵,纠结一子找不到答案。没想到最终孙大树以如此形象高光出现,如同火山迸发、岩浆奔涌。主创人员的“匠心”精神可见一斑。而主办方在演职人员的选配上也是别具匠心,初衷可鉴。该剧由彭澎执导,李文绪编剧,尚大庆、李文启、黄晓娟、洪涛等领衔主演,他们都是军人或退役军人,血管里流淌的是军人的热血,兵写兵,兵演兵,形神兼备,将剧中人物塑造的兵味十足。“兵心”为魂,“匠心”为形,情景交融,织就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