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用收藏记录不能被忘却的家国历史

从43楼远望,上海市中心的景观尽收眼底。今年76岁的郭乃兴穿着一件熨得极为平整的白衬衫,党员徽章在胸前闪耀,他看看窗外的风景,又看向已经在沙发上小憩的妻子季秀兰。“她是累了,让她休息一会儿。”郭乃兴放低了音量,轻声说,“这些年她太辛苦了,不仅帮我拍摄照片做相册、帮我整理藏品归类、陪着我到处跑,还要照顾我的日常生活,让我有更多时间去搞收藏,的确是不容易的。”

回顾过往,这位曾在海军某核潜艇基地技术保障部门服役的老兵感慨万千:“我的藏品和其他任何藏品都不一样,它们记录的是那段真实的岁月,记录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我要把这些藏品献给正在当兵的人、当过兵的人、想当兵的人,也献给支持军人、热爱军人的人。”

君从海上来 戎马铸深情

1968年,18岁的郭乃兴光荣地成为海军的一员。彼时的中国海军正在快速发展,为了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术、会研究、善思考的年轻军人,部队与高校紧密合作,保送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官兵进入大学,而郭乃兴就是其中之一。入伍2年后,他被保送至清华大学,4年后学成归来,他进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所在部队某专业担任技术保障工作,在一线连续干了14年。

潜艇上的日子忙碌而规律,每个部门都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郭乃兴和战友的生活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检修、试验填满。“核反应堆的控制需要超强的耐心、细心与技术,每一个步骤都是细心与责任的结合。”郭乃兴回忆道,“一旦误操作,就可能出现危险。”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郭乃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部队与国家,而在上海金山区的家里,妻子除了自己的教学工作,还要在郊区、市区来回奔忙,肩负着照顾全家的重任,“她真的很不容易。”家中老人体弱多病、孩子逐渐成长,妻子的工作也越来越具挑战性。面对此情此景,郭乃兴在为部队培养专业技术接班人后,被批准转业回到上海,开始了自己的“后部队生活”。

收藏,是郭乃兴一直以来的兴趣所在。“很多人以为我一开始就专注于红色收藏,其实不是。”钱币,是很多收藏爱好者进入收藏之门的敲门砖,也是郭乃兴最初的收藏品类。“但我专注收藏的是纸币,尤其是民国时期的纸币。虽然这个品类收藏难度比较大,但我是部队培养出来的,‘迎难而上’已经刻在我骨子里了。目前看来,成果也还不错。”郭乃兴骄傲地说,“我还喜欢收藏早期的老商标广告画,目前已经超过3500种了。”不仅如此,彩票也是郭乃兴收藏的种类之一,“清朝的、民国的,这些老彩票我都有,你能想象吗?清朝时就已经有了10连张的彩票。”

作为上海收藏界里小有名气的藏家,郭乃兴时常奔赴全国各地,与藏家交流沟通,而他的红色收藏之路,也在此时展开。“说来也巧,我有次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收藏品交流会,偶然在一个摊位上看到了一张部队的荣誉证书被丢在一旁,我的心一下子就痛了。”

铁血铸军魂,戎马映深情。长期的部队生活让郭乃兴与部队血脉相连,这些承载着历史、荣誉乃至生命的证书怎能被如此对待?触景生情的他毫不犹豫地上前与摊主沟通,不仅买下了摆出来的证书,还将摊主持有的其他革命历史证书等也一并带了回去。

潜心钻研红色史 藏品纷纷述过往

郭乃兴现在还记得,他第一次带回家的那一叠红色证书里,有立功证书、立功喜报、立功奖状……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纸页,记录的是为国家、为人民奉献青春的革命前辈的第一手资料。“我知道这一张薄薄的纸片背后的分量,他们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从此之后,不管是去古玩市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看到与部队相关的证件、徽章等,郭乃兴都会将它们带回家。

但收藏这件事,也是可遇不可求,碰到好机会,要积极去努力。有一次,郭乃兴听说有一张1955年聂荣臻元帅署名的授衔请柬出现在了北京某收藏品市场,他兴奋不已,坐上火车从上海赶赴北京。然而,他在当地兜兜转转了3天,仍没有找到这份请柬。正当他在角落坐着休息时,一张请柬却出现在了一个不起眼的旧柜台的边角。抱着“看看它是什么”的心态,郭乃兴抽出了那张纸片,“就是我要找的那张呀!”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立刻买下了这心心念念的请柬,“这真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时间一长,郭乃兴的红色收藏品越来越多,但如何将其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却是个需要花时间好好思量的问题。对此,郭乃兴的做法是从头研究、仔细辨别,再根据时间、主题等对藏品进行排序。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对中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深入学习,也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抗美援朝、党建等多个不同主题的内容了如指掌。截至目前,依托丰富的红色藏品,他已经成功建立起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上海解放、抗美援朝、党的建设等多个红色收藏专题,成为了收藏圈里相当有名的“红色收藏家”。

当过兵的人,心中总有一团火,而这些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的革命文物,则是这团火永不熄灭的伟大见证。在郭乃兴心里,办一场红色主题展览,让先辈们的感人事迹被所有人看到是他最朴素的愿望。很快,机会就来了,在策划过几个小型红色展览之后,环球港向他发出了邀请,“当时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他们在知道我的收藏之后,就邀请我在环球港里举行‘抗战遗存收藏展’。”500平方米展区、1000多件文献实物、4个细分专题……原本说好1个月的展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展出时长也从1个月变成了3个月。“收藏的目的不是把东西放在仓库里,而是要让它呈现在公众面前,通过藏品让参观者知道新中国成立的不易,知道英雄们的付出。”

截至目前,郭乃兴收藏的红色藏品先后参展22次,累计展期231天,吸引观众约18万人次。从曾经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到五六岁的孩童,“震撼”与“感动”构成了观展之后的主旋律。而这,也正是郭乃兴想要通过藏品向公众传达的信息。

拮据不减鸿鹄志 波折更添使命情

收藏这件事不仅耗时,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许多热爱收藏的人,多少都会被家里人埋怨几句,郭乃兴也不例外。“一直要买,节衣缩食也要买。”看着正在拍摄视频的郭乃兴,虽然嘴上“抱怨”,但季秀兰的表情里却是藏不住的自豪与骄傲,“那些看似轻薄的证书和勋章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更是我们中国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厚重历史。我知道他的追求,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

随着藏品的数量不断增长,郭乃兴的家里早已放不下,他索性在市区租了一个仓库,将它们妥善收藏。然而,退休金毕竟有限,面对高昂的租金,他最终选择将藏品搬去租金更为便宜的松江。此时,松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得知此事,不仅为他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还腾出了几间专用仓库,为他的红色收藏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后来松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提出想要建立一个红色展陈馆,这让我心潮澎湃。”郭乃兴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藏品无偿无限期地提供给当地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都能直观地看到、触摸到那段历史。”

这间位于松江的红色展陈馆,是郭乃兴几十年心血的结晶。他不仅亲自参与展馆细节的设计,还学起了美篇、小年糕等App的使用,以便将自己的红色藏品介绍给更多人。“很多人问我,70岁了搞这些,不累吗?你说累吗?的确不轻松,但因为做的事情都是我喜欢的,所以也并不累。”郭乃兴笑了笑,眉宇间露出一种如少年般的纯粹。

展馆开放后,郭乃兴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义务讲解员。他不仅积极为前来参观的观众做讲解,还结合多个不同的时间节点,策划了包括红色文化文献实物收藏展、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线上民间收藏展,以及“戎耀申城,情系家园——军服里的红色记忆”主题展和海军75周年纪念展等在内的各项主题展览,将红色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也许是子承父业,也许是潜移默化的影响,郭乃兴的儿子从小也对收藏极为感兴趣。他不仅在上海古玩市场有着一间属于自己的店铺,同时在收藏界也小有名气,还曾经作为青年收藏家代表上过电视节目。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疾病夺走了他的生命。即使铁骨铮铮,悲痛也让郭乃兴一度沉默。“妻子、媳妇和孙子孙女给了我很多力量,帮助我走过这个难关。”他低声讲述道,“而那些收藏的证书、勋章,留下的不仅有我和儿子共同的回忆,还有那些必须让更多人知道的历史与牺牲。”铭记,是最深的悼念;继续前行,是他对儿子最庄重的告别。家人的支持、强烈的责任感让郭乃兴熬过了那段痛苦的时光,也让他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我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从18岁入伍,到古稀之年成为红色收藏专家,郭乃兴的青春、中年及至老年,都与部队紧密相连。如今的他,是松江红色展陈馆里最受孩子欢迎的“郭爷爷”,也是有着坚定信仰的红色文物守护者,“我要把这些藏品献给正在当兵的人、当过兵的人、想当兵的人,也献给支持兵、热爱兵的人。”这是一名红色收藏家最质朴的愿望,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对于部队、对于国家,最真诚而深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