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戈壁红驼
“十八年两地生活,两代人从军报国。”了解赵立群的人都这样感慨。
“超级飞侠”
随手拿着笔记本、随身背着常用药,这是赵立群多年一直保持着的习惯。大漠边陲、山高路远,物资匮乏、出行不便。为了更好地服务牧民和边防战士,赵立群总是在送件时随手记下牧民和边防战士的需求,烟酒糖茶、五金土产,只要自己能帮忙捎上的就一定不会推辞。
在过去,赵立群不辞劳苦的义务“代购”极大地便利了牧民的生产生活,现如今他所坚持的这项服务依然能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赵立群在送件之余捎带的药品、粮油等物资解了不少牧民的燃眉之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活跃在牧区边境一线的赵立群成了牧民最信任的邮递员。琪琪格在呼市工作的儿子每月几号要给家里寄信,年轻的边防战士要在几月份邮寄资料他都记在心里,每时每刻准时送达,在那个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赵立群就是边境地区军民心中的“超级飞侠”。
“我得留下”
2004年,乌拉特后旗政府所在地由阴山北麓的潮格温都尔镇搬迁至南麓的巴音宝力格镇。
随着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大规模搬迁,赵立群的妻子和女儿因工作和上学的原因也迁往巴音宝力格镇。旗政府搬迁之际,别人争抢着到气候和生活条件更好的前山去工作,赵立群却主动选择继续留守后山。“我是党员,也是退役军人,又对牧区的情况熟悉,我得留下,我这摊子事交给新来的年轻人也不放心。”面对当时单位提出的让赵立群到前山工作的提议,他如是说。选择的背后是他与家人长达十八年的两地分居,女儿高考、外孙出生、妻子生病住院,这些家里的大事小情他常常不能陪伴左右。
“大家长”
虽然不能陪伴家人,但赵立群在潮格温都尔镇邮政网点那间常亮的办公室却成了牧民朋友和同事的暖心灯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邮政事业的飞速发展,赵立群的工作职责也由一直在路上转变为坚守。现在山后牧区有了警邮便民直通车,牧民也大多都有私家车,传统的寄递业务明显少了,但网购的包裹逐年猛增,许多牧民为了方便把网购商品的地址直接写到了潮格镇的邮政网点,赵立群成了他们贴心的代收人。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也没有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之分,只要赵立群在网点,他都会及时向牧民提供取寄件服务。不仅如此,为了提升派件的效率,赵立群每天都会将到站的一百多个包裹根据收件人所在的嘎查或单位进行细心整理,哪些是自己要来取的,哪些是要下去送的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即便是在下牧区派件的时候,赵立群也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张贴在网点显眼处,方便有业务需求的群众能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自己。在乌拉特草原上,“老赵”已经成了邮递员的代名词。
牧民贴心的邮递员老赵还是潮格镇邮政网点里的“大家长”。烧锅炉、下夜班、替年轻人值班,网点里工作上、生活中的琐碎事,赵立群总是大包大揽。
每年平均8万多公里的邮路,相当于绕地球两圈,2012年荣获“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的赵立群一走就走了34年。不仅如此,女儿从部队转业时,他动员女儿也回到了乌拉特草原。
位于内蒙古西北部的乌拉特后旗被誉为红驼之乡,坚守草原邮路的赵立群,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就像一峰穿越大漠戈壁的红驼,载着一件件象征使命和重托的包裹,不知疲倦地奔忙在漫漫的邮路上,不管多远都要到达,也都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