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这是一支藏龙卧虎的老兵宣讲团

  在上海,有这样一群退役老兵——他们平均年龄75岁、党龄超50年、军龄超40年。退休后,他们并没有选择颐养天年,而是自发组建一支名为“众鑫有话·老兵跟党走”的讲师团。

  从国防军事到红色故事,从高校机关到社区街道,20名团队成员,风雨无阻,一年共开讲200多场,听众累计超10万人次。前段时间,他们更是集体荣获“2023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的殊荣。

  如何才能把课讲好?他们做了诸多的努力:拍摄短视频、创作歌曲、作词写诗等多种方式,他们希望通过新颖有趣的形式,将那些戴着耳机的年轻人,拉回到这些红色瑰宝上。

  即使岁月早已让他们两鬓斑白,但内心的一团烈火却自始至终没有熄灭。对于他们来说,退休只是转换了阵地,内心的使命感未曾远去。在他们身上,凸显的是退役老兵“不用扬鞭自奋蹄,位退未敢忘报国”的精神。

  当被问到还记得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是什么,这群老兵铿锵有力地答道:“没有!每一天都是我们的高光时刻。”

  一支藏龙卧虎的团队

  如果用四个字概括这支团队,那便是“三爱三发”。

  团队负责人姜德福曾是空军政治学院(现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的院聘教授,他解释道:“‘三爱’就是爱党、爱国、爱人民,这是我们这些老兵一辈子的追求,也是我们发挥正能量的思想源泉。但是不能光喊口号,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出来?那就是发声、发文、发力,宣传党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讲师团成立刚好满10年,团队成员也从早期的三四人发展到如今的20人。这10年时间里,团队里没有一名成员选择离开,他们依然在一线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这是一支藏龙卧虎的团队。他们中,有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有“市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优秀讲师”,有“最美退役军人”,也有哲学研究专家、军史研究专家、军事教学与研究教授,甚至还有“网宣达人”“睦邻达人”……

  提起薛锡祥这个名字,很多人或许印象不深,但提到那首《红旗颂》,不少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他正是这首歌的词作者,被称为“军旅诗人”,迄今为止共创作了3000多首作品。

  再次回忆起《红旗颂》的创作经历时,79岁的薛锡祥依然热泪盈眶。他说,为了让这首歌曲能在更多青少年之间传播,他一遍又一遍地用心琢磨歌词,直到创作出那句耳熟能详的歌:“心中有你,我们奋发向上;心中有你,我们荡起理想的双桨……”

  如果说听到那首《红旗颂》就能想起薛锡祥,那么打开电视你便能看到赵宗九。74岁的他作为资深军事专家,至今仍然活跃在电视荧屏上,参与过多家知名卫视的军事评论节目。

  “我从1987年以后就没有用讲稿了,全部东西都记在大脑里。”赵宗九说,忙得“连轴转”早已成为他的日常,往往结束一天的讲课,晚上还要去电视台录制节目。但做自己热爱的军事教育工作,却让他乐此不疲,也早已练就脱稿讲解的能力。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最近大热的中美两国元首会晤的问题时,他微微一笑后表示:“没有相互的尊重,就没有相互公平。”他经常和学生讲到一句话:“与其羡慕别的国家的军队,不如让别的国家羡慕我们的军队。”

  “我应该是把团队平均年龄拉低的那一位成员吧?”刘金亮笑言,相比那些老前辈,60岁的他算是团队中的“小伙子”。

  谈及为何会选择加入这支团队,他说,不仅是想把自己曾是一名军人的优良精神发扬下去,更多地是受这些前辈的精神鼓舞。如今,他还资助了三位大学生完成学业。

  把课程讲得“活”起来

  如果把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人生单独拿出来讲,或许三天三夜的时间都不够。但作为一个讲师团,他们却在齐心协力地讲述同一件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理论。

  这些老兵们的讲课足迹遍布全上海,即使是去崇明、金山等远郊讲课,他们也都是搭乘公交车。

  退休后的姜德福依然笔耕不辍,陆续发表过300多篇共计200万字的作品。其中,由他撰写的理论文章曾3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此外,他还被称为“最接地气的教授”。

  “有一次,我去菜场里买菜,一个卖鱼的商贩抓着鱼看了我半天后问我:‘你姓姜对吧?我看过你讲的课。’”姜德福至今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这一幕也让他深刻地意识到,要想讲好课,就应该用人民群众都能听得懂的方式。

  当短视频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后,这些退役老兵们也紧跟步伐。余锡生退休前为原空军政治学院分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退休后他带头“玩”起了互联网,累计制作了“彩视”和“美篇”共500多集,在寓教于乐和音配画中传递着正能量,目前总播放量已超过了500万。

  “听说你们要来采访,我三天之内专门赶出了一首中文说唱和英文名曲。”话音刚落,一声洪亮的男高音突然响起,胡金海现场演绎起了他的原创歌曲。

  《说唱<阳光颂>,歌唱二十大》《曲艺叙党史》《和小朋友一起用绕口令学红色历史》……光听到这些名字,就能想象出上他的课会多有趣。胡金海满脸自豪地介绍,有一次党课上到中间,台上台下观众甚至都跟着他唱了起来,“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让党课变得鲜活起来,也可以让大家对我们退役军人有一个新认识。”

  团队的成员不仅在讲课的形式上大胆创新,让课程更有“人气”,还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让更多青少年从中受益。

  原空军政治学院教授华强,编撰了红色党史故事100讲,汇编成公益教材提供给多所学校,激励着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盛沛林在每年的开学季,都要到中小学校对新生进行“系好第一粒纽扣”的入学教育,并用自己的稿费设立“红心奖学金”……

  退休后只做好一件事

  前段时间,这支讲师团以集体的身份获得了“2023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的殊荣。谈及获奖感受时,团队成员却都显得很淡然,“就算没有评选上,我们也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几位成员齐声说。

  这支团队能够坚持下来,除了秉持“老兵跟党走,一生为党言”的初心,就是正确发挥各位成员的特长,每一位成员都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耕耘几十年的专家教授。

  上到各界领导干部,下到中小学生,要怎样让不同的人听得进、听得懂党的理论?除了对党史理论本身的熟悉,就是以接地气的方式,把理论讲活。“我们既讲自愿,又讲自觉,不是作秀式的表演,而是心甘情愿去发挥自己的价值,所以才能坚持至今。”姜德福说。

  退休后到底应该颐养天年,还是继续扎根一线?在这些老兵看来,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胡金海表示,他希望自己的课程可以把海派文化和个人特色结合起来,“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新时代上海特色的乐龄歌手,我们不讲老龄,讲乐龄。因为这是最快乐的年纪,应该快乐地去对待自己热爱的事情。”

  在余锡生看来,他们是在做一件“有情怀”的事。如果用一首诗概括,那便是“人生古稀再出发,二度青春写传奇”,“我们为什么七八十岁还到处去讲课?因为我们选择的就是回报社会。”

  盛沛林则提到了一个词“使命感”。他说,团队每一位成员用心讲好每一节课,就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传统,“将革命烈士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我们团队的使命。”

  “我们退休前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就是教书育人。退休后就做好一件事——宣传党的理论和国防教育思想,同时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姜德福表示,他们走出了老干部退休后如何将颐养天年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结合的一条新道路。

  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这四点,在这支团队里,完美地交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