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老兵:我的爷爷是“打不死的韩大炮”
我家柜子里,有一张用软布精心包裹着的老照片。照片是爷爷与毛主席和贺龙元帅的集体合影。因年代久远,照片早已泛黄,爷爷却一直视作珍宝。
每当打开它,爷爷就格外激动。默默思忖间,他的思绪也仿佛随着窗外照进的一缕阳光,回到了九十多年之前。
1930年,爷爷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农家庭,六岁时发蒙读私塾直到十八岁。1952年,他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军,在沈阳炮兵学院接受炮击训练3个月后,受命前往在朝的21军63师343团榴炮营。由于有些文化,爷爷一去就担任了2连1班班长。入朝后,他随军参加反登陆作战准备和著名的金城战役。
战场上,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爷爷亲眼看到无数战友在身边倒下,更被他们不顾生死前赴后继的精神所感染。在鲜血与炮火的锤炼中,一个“新兵蛋子”迅速成长起来。
当时,炮兵的任务就是掩护步兵进攻。一天,他接到一个任务——把东线301山头拿下。敌人的火力太猛,后方又有大炮轮番轰击掩护。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里,爷爷带领战友挖了四个火炮阵地,而且分别作了炮击数据预案。
进攻开始后,他们找准时机,瞄准301山头,连发4发炮弹,齐齐命中敌方战壕!来不及欢呼,他就立即命令1班战士赶紧全部撤离到第二阵地。果然,不到15秒钟,敌人的炮弹就落到刚才打炮的地方,而他所在的1班14人,无一人伤亡。步兵部队也只用40分钟就以极小的牺牲攻占了高地。因为他是班长,所以他把“保护战友”四个字牢牢刻在了心底。
这天傍晚,他正在后方擦炮,炮兵副师长前来下发命令,要求1班下午4点前打掉前方敌人的碉堡。接到任务,他立即行动起来,当他得知4班班长没有炸掉敌人的碉堡,还不幸被敌人“跟踪”到的炮弹炸掉了胳膊时,他饭也不吃,就查看地形,研究方案。他发现4班的炮弹不是没有命中敌人碉堡,而是敌人的碉堡太牢固了,是高强度钢筋混凝土筑成的,一般炮弹根本打不破,思考片刻后,他决定给敌人来一个穿甲弹(用来炸坦克的)。说干就干,他亲自瞄准,由副班长拉火,随着一声炮响,敌人的碉堡瞬间就飞上了天。
就是这一炮,打出了一个“韩大炮”的称号!
此后,他多次被安排到友邻部队作报告,演讲打炮的经验和作战的技巧。直到今天,爷爷还经常跟我们说,上级命令打我们就狠狠地打,叫停我们就马上停,叫撤就立即撤,坚决执行!
朝鲜停战后,爷爷继续在朝鲜驻守。1956年,他受命前往北京开庆功大会,受到毛主席和贺龙元帅的亲切接见并集体合影,之后再次回朝驻守,直到1957年随部队撤回祖国。
“我不要战功,只想见毛主席,那次终于见到了!太激动了!”每每回忆起那个场景,他那捧着照片的双手就止不住颤抖,一抹温暖的笑靥轻柔地铺在面庞。
时光流转,岁月不居。这么多年,爷爷一直珍藏着这张合影,以及各种参加抗美援朝的奖章、勋章。因为那些都承载了鲜血和汗水,是关于炮火、青春、胜利的珍贵记忆。
因是家中长兄,回到祖籍江苏兴化后,爷爷把工厂的岗位留给弟弟,自己务农为生。1978年,听说安徽开始了农业大包干,他带着妻儿南迁到郎溪定居,没想到一去就是一辈子。到了郎溪县后,爷爷在兴田种地方面也引领着新潮。
他试种杂交水稻,比政府农科站普及整整早了六年;带头种植中药材太子参,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还注重优良家风的培育,从每件小事上都严格要求孩子,培养孩子直面艰难困苦的坚强品质……
尽管做了这么多,但爷爷总觉得自己的贡献微不足道,因此,从未以功臣自居过,从未炫耀过自己,更没有以此向组织、国家提出过任何要求。爷爷常说:我的那么多战友为保家卫国,都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了,我作为幸存者,已是无比幸运了,比比他们,我有什么理由不知足呢?这句话,让我们沉思良久……
时光,是一双可以转动流年的手。现在,爷爷已到耄耋之年,却依然没有停歇下来。空闲时,他总是在田地山头转转,一把锄头既作工具又作拐杖,一片小菜园被打理得四季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