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凤山:“老黄牛”兵支书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服役时,他是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退役后,他是乡村振兴路上优秀的工作者。退伍不退志,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真情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是服务百姓的“老黄牛”;换岗不换心,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团结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江洲瑶族乡弄旁村党支部副书记夏道强。

  1987年,夏道强怀揣着热血青年的参军梦应征入伍,成为贵州省武警总队后勤部直属中队一名战士。1990年退役回到家乡,他坐了几十个小时的汽车,走了十几公里的山路才回到家中。看着落后的村子、穷困的乡亲,夏道强当时心里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弄旁村的现状,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1999年,他放弃了外出务工获得好待遇的机会,主动申请进入村委会工作。而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2002年村委换届,村副主任的夏道强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弄旁村村部还是一座破烂的瓦房,连张像样的办公桌都没有,更别说其他办公设备,村里的敬老院也是破败不堪,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他马上和村“两委”商量,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把村部办公环境和敬老院改造一下。多次向上级部门申请后,总算凑了几千元资金,但是离工程预算总经费还差了一大截。“不管了,有多少能力先干多少。”说干就干,夏道强带领村干部拆旧房、打地基、运材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栋两层的新办公楼和一栋两层的敬老院终于建成,这下办公场所和敬老院终于有了着落。看着大家努力的成果,夏道强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要致富,先修路;有了路,才有发展的路子。零几年的弄旁村,只有一条狭窄的沙路从村部通到乡里,离村部较远的几个屯,村民出行十分不便,也极大地制约了村子的发展。为便于村民出行和村里经济发展,夏道强同村“两委”共同商议,决定先把路搞出来。“我家的地本来就少,开路占了一大半都没地种了”“为什么过我家这边不过他家那边,我不同意,这不公平”……在争取到县乡部分资金后,修路又遇到了难题。大多数村民都将自家土地看得十分珍贵,不舍得让出来修路。于是夏道强带领村“两委”挨家挨户与村民沟通,耐心讲解开路能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最终村民才转变观念,同意让出土地开路。由于当时缺乏大型机械,再加上资金有限,夏道强便带领村“两委”,组织村里壮汉劳力一起用锄头、铁镐、铁锹、手推车,一锄一镐在大山里挖出一条条路。

  弄旁村位于半山坡,村民都要到离村子很远的地方挑水喝,饮水是个大难题。虽然政府历年来都有新建水柜指标政策,但由于各方原因指标极少且水柜设计标准规格较小,村民饮水得不到基本保障。2010年,政府大力号召修建家庭水柜。夏道强带领村“两委”大力宣传,号召村民积极修建家庭水柜,村民都十分乐意,于是夏道强带领村民如火如荼地干了起来。到2012年,全村80%家庭都新建了水柜,饮水问题基本得到保障。

  有路走了,有水喝了,怎样让乡亲们有收入、口袋鼓成了夏道强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2013年,政府大力号召群众种植核桃。得知弄旁村的地理条件正好适合种植,夏道强马上和村“两委”宣传动员村民进行核桃种植,并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技术培训,认真学习种植、施肥、灭虫、收果等技术。回到村里又组织村民将技术教给村民,还到地里手把手指导种植。在他的带领下,2016年全村种植核桃达1800余亩,年产核桃20余万斤。村民靠种植核桃有了收入,口袋也慢慢鼓起来,日子一天天变好。

  “以前的职责是保家卫国,现在的职责是乡村振兴,退役不褪色是我们退役老兵的庄严承诺。我会像在部队一样竭尽全力,努力把家乡建设好、发展好。”山野乡间、田间地头、老榕树下、古屋道旁……弄旁村角角落落都留下退役军人夏道强的身影。

  二十多年如一日,夏道强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退役不褪色的庄严承诺践行着一名退役老兵的初心使命。二十多年默默耕耘、扎根家乡,真心实意为村民做好每一件小事,是一头合格的“老黄牛”;二十多年带领村民吃苦肯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步伐不止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一只优秀的“领头雁”。不一样的战场,一样的担当,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老兵的忠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