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兵支书”的驻村故事
从主动报名到被组织认可,选派到贺州市昭平县仙回瑶乡鹿鸣村任第一书记后,伍国华内心一直很忐忑,心中有压力,工作有挑战。他在农村出生在农村长大,从农村到校门,再进军营,人生轨迹单一,缺少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基层工作经验。农村工作该怎么开展怎么做,难度和挑战有多大,伍国华的内心一片空白。带着这样的一张白纸,他来到了仙回瑶族自治乡鹿鸣村。
驻村之前,单位领导鼓励他,只要你发扬好退役军人优良作风,用心用情,定能胜任第一书记这个光荣岗位。为此伍国华做了许多功课,翻阅了一些关于如何做好驻村工作的文章,也重新认真观看了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感人事迹。5月4号正式交接上任后,伍国华跟着包村工作组长挨家挨户入户走访,由于情况不熟,开始时面对村民只能保持笑脸,认真倾听,渐渐地,伍国华与村民打成一片。伍国华认为,只有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才能做好驻村工作。驻村半年时间,他严格按照“岗位在村、工作在村、职责在村”要求,与村“两委”干部密切协作,围绕打造绿色村落,做好“一片叶子产业”文章,引导乡亲们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保护乡土民俗,让农村焕发新的活力和希望。
建强村党组织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建设好党支部,是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村贫困面貌的治本之策。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建强村党组织是伍国华的主责主业。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能力,按照“强支部、活支部”思路,以党建联创为核心,走出“党建+创建”的新路子,先后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梧州航道养护中心昭平分中心签署结对共建协议;与大兀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昭平县人社局、驻地部队开展民族地区党日共建活动;争取共建单位10万元资金,打造了党建联盟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点、瑶乡特色党群服务中心、瑶族特色“彩调”文艺宣传场所等惠民服务阵地。
为民服务办好事
“伍书记来了后对我儿子很关心,实实在在地为我家解决了问题。”陆培阳的父亲感动地说。少数民族退役军人陆培阳去年因突发脑溢血引起全身偏瘫,花费十几万元,家境困难。了解情况后,伍国华主动向后盾单位领导汇报情况,协调县农业银行上门为其开通退役军人优待证,并协助其申请退役军人困难补助,“八一”期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还送来了慰问金和慰问品。
驻村以来,伍国华还邀请南宁市助残志愿者协会对仙回瑶族乡中心小学捐赠物资3万余元;邀请社会爱心人士对陆美霏小朋友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承诺资助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经费开支;“六一”儿童节期间分别到仙回瑶族乡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关爱儿童”捐帮助学活动;并邀请共建单位对村里10名困难小学生和5户低保老人进行了慰问活动。分别完成39户脱贫户水稻、玉米、花生等产业奖补工作,共计金额11万余元;完成3户危房改造建设工程,入户宣讲政策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
推进强村富民
驻村以来,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号工程”,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鼓励致富能人大力发展茶叶、油茶、香瓜等特色产业,其中茶叶近三年新种达100多亩,全村有茶叶种植面积超过800多亩,通过合作发展茶叶产业,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目前实施村企合作项目8个,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蹚出一条党建引领、抱团联建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递增,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2023年预计收入达23.88万元。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基层党组织发展动力更足、后劲更强。
传承乡土文化
在伍国华的带领下,通过挖掘本村民族文化传承人,鹿鸣村成立了同心彩调文艺队,以党建引领,将廉洁文化、党史故事、民族团结进步、村规民约融入民俗彩调中,用当地人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剧,宣传党的政策精神,促进文明乡风的传播。文艺队成立后,在全乡开展文艺演出20余次。同时,将独有的民族“彩调”剧提请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邀请了广西彩调剧团、自治区非遗中心、贺州市群众艺术馆等行业专家到鹿鸣村开展文艺指导,将文化的“软实力”打造成助力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在部队,我们是保家卫国的人民子弟兵;在地方,我们依然要保持军人本色,争当地方建设的排头兵,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活跃在乡村振兴最前沿的时代‘红色尖兵’。”伍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