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军港峥嵘数十秋

  孙成麟,1932年9月生,河南开封人,曾任海军某基地工程设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技术四级,1992年6月退休,现为山东省青岛市军休三分中心军休干部。

  孙老投笔从戎、入行海工、44年从事军港建设,为海军军港建设创建数个第一:第一位军港设计工程师,第一位总工程师,第一位某基地选址及军港码头设计推动者,第一位某大型军港规划设计把关者等等。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投笔从戎,毅然投身海军工程事业

  1953年,新中国启动大规模水利建设,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当时在武汉大学水利系三年级学习的孙成麟提前毕业,以政治可靠、学业优秀、身体健康等条件优势被分配到海军某基地。当时,基地刚改编组建不久,一切从零做起,条件异常艰难。孙成麟是基地唯一的大学生,作为基地的业务骨干,被派陪同与辅助苏联专家工作。工作中,孙成麟工作认真,全面、详细、记录苏联专家要求,及时提报上级研究并移交工程兵施工,多次得到部队领导和苏联专家的高度认可。业余时间,孙成麟还热心担任干部文化补习班教员,1955年高等数学授课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5年初,中国在小麦岛建立海波观测站。基地工程部派孙老参与任务,与中国科学院同志联合设计图纸、现场施工。经过数十日的热风吹雨撒海天,成功设计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海上观测波浪机构。观测站投入使用后,定时观测记录,对3米以上大浪,依规增加连续记录直至消退。1956年8月2日,一场强台风沿青岛西部北上,形成前所未有的强风暴雨。孙成麟和观测站人员日夜坚守,观波浪、读数值、做记录,连续观测了几百个波浪直到消退。“在这以后的二十多年里,这份海浪原始记录一直夹在我的工作笔记中!就是这个数据,为我国海浪观测及外海港口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孙老激动地说。

敢闯敢干,主动请缨多项国家攻坚任务

  1955年,按照上级指示,孙成麟与苏联专家共同承担某基地选址的重要任务。参观过程中,他发现苏联专家设计的快艇基地有一条滑道,可供200吨船使用,但在旁边再建一个吊艇缺口码头,大、小两套设施存在很大的浪费,不应盲目效仿。于是,他结合实际,灵活采用一条横向滑道、一个滑道车的方案,舰船吨位大、小都可停靠使用。方案获批后,实施期间也遇到种种困难,没有计算机、滑道参数精度不够,就用对数和微分公式在纸上运算;艇架车制作没人敢承接,在耐心动员下,某厂主动承担这项任务,滑道、艇架车投入使用后,方便快捷、省料省工、深受欢迎,在海军迅速推广使用。

  1956年,海军计划建设新中国第一条防波堤,海军工程设计会议上,部队领导号召专业干部要“敢”字当头、勇于承担任务,当时担任技术员的孙成麟,深感责任在身、大胆请缨。组织研究决定将一个技术攻关小组的任务交给他。他与同事日夜兼程、埋头苦干,日复一日破题攻坚,搜集翻阅大量国内外资料,以精细化的数据认真完成设计标准、安全系数、大堤结构等主要工作,最终顺利完成设计计划并顺利获批。

  1964年7月,孙成麟奉命援建浮码头,到达目的地后,现场一无滑道船台、二无船坞,相关设施比较紧缺,于是他决定不设预制场,直接在选定海滩海域位置上建造码头,白天头顶太阳,潮水淹没场地就落潮时突击,钢材没有运来就在工地拣旧钢筋,就这样硬是编制出第一个浮码头钢筋框架。浇筑中,他组织百人混凝土浇筑会战,浇筑工作一气呵成,并逐步有序转入喷水养护、浇筑检验、封顶作业等工序。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涨潮的海面上,浮起一座钢筋混凝土浮码头,成功闯出了一条直接在沙滩上建造浮码头的新路子。后来,他又率领小分队,接连援助建设三座码头。离开时,舰队首长指示以高规格为小分队送行。

  初心在军港码头闪耀,孙成麟投身军港建设一干就是四十四年,期间工作目标任务不断发生变化,但报效祖国和精益设计的初心使命从未改变。

永葆本色,退役不褪色

  1996年2月孙成麟光荣退休,现为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第三分中心军休干部,“光荣属于过去,功劳归于党的培养,作为一名退役老兵,要时刻不忘初心,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孙成麟说。

  1956年入党的孙成麟,是河马石院区六支部中党龄最长的党员,虽然日常行动不便,但他始终坚持亲自依规交纳党费,自觉参加支部大会、政治学习、主题党日等活动。“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颁发后,他把自己佩戴纪念章的大照片放在客厅玻璃板下面,以便时常看到。他还积极倡导支部15名老同志一起佩戴纪念章合影留念,共同表达对党的爱戴感激之情。

  在百年党史学习教育中,他口述、撰写回忆录《我的军旅生涯》,赓续优良传统,并以此纪念自己来青岛工作、生活七十年。平日里,他豁达乐观,保持健康生活,每日在女儿陪伴下散步、晒太阳、锻炼身体。

  南北驱驰报党情,海浪边月笑平生。44年来,孙成麟的足迹踏遍多地沿海港口,见证了新中国军港建设从起步到建设航母基地的全过程;67年来,他始终忠诚于党,能打胜仗、敢打硬仗,设计建设的军港设施至今使用完好;退休以来,他老有所乐,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关心国家大事、民生实事,始终做到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