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十八兵 退役树新功
曾经,他们是“老兵”,当过班长,做过军士长,把热血青春献给共和国的国防事业。
如今,他们是“孩子王”,在菁菁校园里,着一身迷彩,树一支标杆,书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特有的模样……
“嘟——”
8月29日,清晨五点钟,东方微亮,一记哨声划破长空。
“报告——”
“报告——”
偌大的操场一隅,一个个“迷彩绿”,迅速集合,立成两排。
“稍息,立正——再过几天,新学年的新生军训就要开始了,这两天,我们要把所有的军训科目和动作要领重新熟悉一遍……”
“是——”
随即,出操、各种规范队列动作,伴随着齐整的喊声,打破了校园清晨的宁静。
“我们这支队伍共有18名退役军人,七年来,新的学年开始之前,我们都会提前到校,集训、备训。虽然都曾经服役于不同的部队不同的军(兵)种,但聚到一起,感觉就像重新回到了军营……”孙松感触颇深地说。
七年,弹指一挥间。孙松和他的17名战友们,卸甲返乡,又执甲上岗,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用军人的意志和本色,在校园这方热土上迸射着光与热。
一支教官团队
时间回到七年前。2016年7月,服役了16年的孙松和朱广标光荣退役,回到了家乡淮南。孙松和朱广标同是我军北部战区某部同一个师的战友,服役期间,技术过硬,表现突出,当过班长,带过兵,退役时,已是四级军士长。退役时,他们双双选择自谋职业。
“刚退役的那段时间,感觉浑身是劲却没处使。回想在部队里不管什么工作都能驾轻就熟,而退役回到家乡后,却感觉自己成了没用的人,一开始很是失落。”孙松说。
刚回来的那阵子,孙松和朱广标,当过建筑工,打过零工,可以说只要不闲着,他们都像当初在部队里那样冲锋在前,干劲满满。一次,两人在人才市场闲逛时,被一家地方上的军训培训机构慧眼相中。
“当时我们穿的是便装,没想到竟被他们一眼‘识破’,可能是因为我们身上自然而然透出的军人特质吧。”朱广标笑着告诉记者。
当年9月,孙松和朱广标便在军训教官公司的组织安排下,走进了当地的一所民办学校,也就是他们现在所工作的学校凤台精忠中学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新生军训工作。
“军训结束后,本来我们还是要回到原培训机构的,没想到校方主动找到我和广标,问我们有没有留校任职的想法,当时也可能是看到我们的军事素质过硬吧。”孙松说。
“我因为本身就是凤台人,便选择了留下来,孙松因家庭原因便暂时又回到了原来的培训机构。”朱广标说。
说到精忠中学,不得不追溯一下它的红色历史。这所学校创办于1937年烽火岁月,校名源于“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箴言,当年它高举教育救国的旗帜,开创了凤台地区中等教育的先河,向抗战一线输送了大批英才志士而享誉江淮,后因战火影响,几经停办,2000年重新复校。
“从建校到复校,我们都一直秉持精忠报国之遗志,培养学生崇军爱国之情操。那次军训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军训,特别是孙松、朱广标他们身上那种过硬的军事素养,以及在军训中对孩子们的影响,让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聘用退役军人进校园担负在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将半军事化管理模式融入校园生活,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更能促进学校国防教育常态化。”凤台精忠中学校长、岳飞第29代后人岳大志告诉笔者。
作为土生土长的凤台人朱广标便成了精忠中学教官团队的第一位教官,工作中,他不仅参与到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中,还根据学校的安排,积极开展有声有色的国防知识教育。
两年后,孙松归队,紧随其后,在部队服役12年的三期士官李修连、服役5年的一期士官闪射、李克水等18位优秀的退役军人相继加入团队中。一个建制完整、制度完善、纪律严明、素质过硬的教官团队,成为淮南教育中一面特色鲜明的旗帜。
“到了这里,感觉又重新回到了军营,很亲切,更感到自己有了用武之地。”闪射动情地说。
一群特殊教师
“生活用品要摆放得整齐划一,被子枕头要叠放整整齐齐……”
“严禁着装不规范,严禁抽烟、打架、饮酒等不良行为习惯……”
在精忠中学国防教育科办公室里,一项项完善成熟的制度条款格外显眼。
“以前我们学校只设了宿管科,自从教官团队成立后,我们便把宿管科升级为国防教育科。这样定位准了,目标也更明确了。”岳大志告诉笔者。
每天清晨的天刚蒙蒙亮,一声哨声准时划破天空,唤醒了沉睡在梦中的凤台县精忠中学的学子们。
“同学们,起床啦!现在六点整,抓紧时间整理床铺,抓紧时间打水洗漱!”孙松他们一边用喇叭提醒着学生,一边引导着学生有序下楼、出操。
孙松他们这支教官团队担负起着整个学校的学校国防知识教育、常态化基础军事训练、后勤生活保障及宿舍日常管理等工作。每天从清晨六点到晚上十点,全校5栋宿舍楼180余间宿舍约4000名学生的床位,教官们根据学生的作息时间,一日六遍,全部排查到位,做到无一遗漏,这些类似的小事从年头贯穿到年尾。有的学生不会叠被子,他们就手把手教;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他们就定时提醒;有的学生突发疾病,他们风雨无阻、及时送医;还有的学生学习上遇到了挫折偷偷流泪,他们也充当了临时心理辅导员的角色……
“我们平时的工作重心一是日常的国防知识教育,二是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我们每三人负责一栋学生宿舍楼,按照部队里的‘倒金字塔’内务管理模式,除了每个寝室有寝室长之外,每层楼分别设立了总寝室长,学生平时的生活作息、行为习惯都是半军事化管理。”孙松说。
由于是封闭式管理学校,精忠中学里多半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疏于管教的同时,也容易沾染不良社会习气。为此,孙松团队设计出合理的半军事化管理和教育模式,在日常行为中严格要求,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体魄。为了培养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在生活中教导他们正确对待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学会换位思考;为了保障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他们当起了“知心大哥哥”,通过谈心交流,实现心与心的互动,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格。
目前就读于精忠中学高一(15)班的学生陈宇乐的父亲陈道品在我们的电话采访中告诉笔者,这些年由于常年在外打工,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孩子以前上小学时,生活松散,学习上更是很有惰性,然而从进入精忠中学这四年里,孩子的变化非常大,生活上有礼有节,学习也从一名中等生成为一名优等生。
“现在我经常会梦到我的中学生活,虽然感到当时教官们很严格,但很怀念那段时光,他们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培养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成长习惯与品质,现在我凭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成功竞选为了校学生会主席,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受到他们的影响,让我有了一个大学毕业后入伍参军的梦……”已经从精忠中学毕业,现就读安徽某高校的大二学生李旭生深情地说。
“平日我们几乎是和他们吃住在一起,要求孩子们做到的,我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教胜于言教,我们给自己两个定位,一是教官,二是教师,就是要通过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成长。”朱广标说。
“他们不仅仅是教官,更是教师,学生成长成人的老师。文化课教师教授孩子们的知识,他们教会孩子如何成人成才。”校长岳大志说。
一方红色阵地
时代各有不同,精神一脉相承、
在精忠中学的图书馆国防教育专区,《中国退役军人》《中国双拥》《解放军报》等国防军事类报刊很是显眼。
在精忠中学校园里随意走走转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立志成才,精忠报国”“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标语、宣传橱窗,不时跃入眼帘。
“只要是国防教育方面的问题,坚决做到‘有求必应’,全力打造我们这块‘金字招牌’。为了做好做实国防教育,我们还以‘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立校理念,创办了《精魂》《金钟之声》《满江红》等校刊校报,被评为安徽省‘十佳校报’和全国中小学校内报刊‘优秀一等奖’‘特等奖’。 ”岳大志告诉笔者。
这几年,依托学校的国防教育科,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国旗下的教育”都会适时融入国防教育知识和主题教官宣讲与学生演讲,每年以国防教育科为主导,都会在国防教育日、八一建军节、9·30烈士纪念日等重点时节,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和观影日等活动。
在学校的日常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在国防教育科的组织与带动下,各班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也都主动带头学习、宣传国家的有关兵役、国防教育等法律法规,将爱党爱国和国防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很多班主任主动邀请我们走进班级,给他们开主题特色班会,上特色课,讲述新时代国防建设发展历程和红色故事、军旅故事、拥军故事等等,效果十分地好。”孙松说。
为将爱国拥军这一理念体现在细微处,凤台精忠中学推出了一个特别规定: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子女在校就读实行优先制度,在入学、奖优、助困等方面给予照顾。每年招生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子女,同时制定措施减免一定费用。据统计,全校目前共有200余名现退役军人子女,仅2022年度就减免各类费用达10余万元。
“对文化课较薄弱且抱有参军梦、军校梦的学困生,我们还采取一人一策、对症下药,组织各科优秀教师单独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义务辅导,这几年几乎每年都有一批学生不仅圆梦大学,还考入自己理想的军事院校。还有一些学生大学毕业后,走进军营献身国防事业。”岳大志告诉记者。
“平时,我们十八位老兵和学生整天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用我们的行动和军人特有的作风去影响他们,其实,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个军人梦。虽然很辛苦,甚至牺牲了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时间,但觉得很值,很骄傲!”朱广标深情地说。
“十八名退役军人为我们学校的特色教育和特色教学及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力量,特别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学校的红色阵地所产生的效应越来越明显。我们还打算在校园里开辟一块军事化特色训练基地,利用课外延时课,开展军事障碍、cs实战演练等沉浸式、体验式特色课堂,一则增强孩子体魄,二则更是让爱国拥军入脑入心入身。”岳大志说。
复校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凤台精忠中学的教育教学成果逐年破标,每年中考升学率和高考本科达线率均位于全市前列,被评为“安徽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于2022年被评为淮南市凤台县双拥特色学校。
“凤台县精忠中学围绕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推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模式,有亮色,值得推广和普及,他们不仅为孙松等18名退役军人搭建了一个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实现了退役军人的价值,更是深深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学生,以此产生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淮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永忠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