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南海神鹰”——记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里的湘籍退役军人

  受季风影响较大的南海变幻莫测,当强台风呼啸而来、大批船只撤回港湾时,他们的直升机却向着风暴点挺进,很多渔民亲切地称他们为“南海神鹰”。

  “南海神鹰”即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以下简称“南一飞”),现隶属于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是我国南部海区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海上空中救助力量,负责南海海域遇险人员、船舶等的搜救和海洋环境巡查等。目前,已拥有珠海、三亚两个飞行基地,配备5架救助直升机。建队18年来,已累计安全飞行15950小时,执行各类救助飞行任务1215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164名。

  11月上旬,笔者走进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位于珠海的基地。救助直升机上,印着“中国救捞”4个大字。让我们来听听两位湘籍退役军人讲述的他们的救援故事。

绞车手李军升 抢在台风前救出11个人

  “你好,我是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飞行管理部二级空勤教员李军升。”绞车手李军升高大挺拔,古铜色皮肤,配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在执行救助任务时,救助直升机一般配备5名机组人员:机长、副驾驶、绞车手、两名救生员。每一次救助,都依赖机组人员高度默契的配合。

  “绞车手是飞行员的眼睛,救生员是绞车手的另一只手。”绞车手李军升给飞行员指令,让飞行员听着指令来操纵直升机,李军升通过绞车收放钢索,并将救生员放到指定的位置。一套这样的流程,需要几千个日夜的训练。“要下水,要了解水性,了解船舶知识,了解海况洋流知识。”李军升告诉记者,除了1000小时的救生员时间和5年的工作经历,还要包括200个小时的救助时间,才有资格去申请当绞车手。

  “我们还有一套标准口令,飞行员能听懂,救生员能听懂,不仅是在于我说什么,还有我的语气。”李军升说,根据说话的节奏感,通过头盔上的麦克风,传递到飞行员和救生员的耳机里。

  11月上旬的珠海,微风不燥,夕阳懒懒地晒着,李军升跪在机舱门口给记者演示绞车手的操作流程,“平时我就是跪在这里,腰挺直,两膝同宽,抓着钢索防止乱晃,起到直摆的作用。”

  大概要坚持多长时间?“看人多人少,三四十分钟很正常。”李军升说。

  谈及最险的职业生涯经历,李军升讲起了2019年一个台风天发生的故事。当天,在珠海附近的荷包岛,一艘游轮孤零零地在海上漂荡着。风雨大作,游轮上的人被巨浪支配,仓皇无助。李军升和4位机组成员驾驶着救助直升机向风暴点挺进。

  “9级的风,七八米的浪,还下着雨。”李军升回忆,“游轮70米长,在整个搜救过程中一直在不规则地摇晃。”这次救援任务难度很大,机组人员调整情绪,一直在以积极的语调交流鼓励,利用高绳引导,一个半小时内救出了11个人。“我们执行完救助任务赶回基地后,台风就开始登陆了,大雨跟着过来。”李军升回忆说,“我觉得我们救的不是11个人,而是11个家庭。”

  湘潭伢子李军升是2001年11月离开的家,应征入伍。从广东湛江到香港再到珠海,他没想过人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离开湖南的时候才17岁。”退役后,2007年10月,李军升完成岗前的理论与实操培训,正式加入南一飞开始上岗执行任务。“因为我们单位是全年无休的,24小时待命值班,不光是珠海,还有三亚,还有湛江和汕头的起降点,回湖南的机会太少了。”于是,作为独生子的李军升把父母接到了广东。

  “那你去哪我就去哪呗,反正就你这么个儿子。”父母退休后说的一句话,让李军升记忆深刻并且一直感动至今。然而,父母的一些言行,时刻牵动着李军升的心。“做儿子的怎么感觉不到他们对家乡的思念?经常和父母聊到以前的同事、朋友和兄弟姐妹。”李军升说。现在他已经成家,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逢年过节就会让父母带孩子回老家。

机务放行师 王小三“故障不过夜”

  在救援任务中担任机务放行师的王小三胸前的工作牌,是2018年更新时发放的。他打开磨得起皮的工作牌,里面放着一张干净硬挺的照片:“这是我儿子,我很喜欢小孩子。”王小三来自湘潭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18岁那年,他从军入伍,在北京航空兵某师服役10多年,一直与直升机为伍,经常熬夜研学直升机技术知识,刚40岁出头的他头发早已花白。

  南一飞能屡次化险为夷并非依靠运气,机组人员的安全离不开机务人员每一次起飞前的细致定检。高级机械师王小三,潜心于救护直升机的维修和保障,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爱护直升机,在南一飞已经工作了13年。

  “这架直升机2011年从法国空客直升机公司引进,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海上救援直升机,现在已经工作了有11个年头了。”王小三告诉记者,一架大型直升机,16年就要进行一次彻头彻尾的检修,使其性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队伍有纪律要求,在接到搜救任务后30分钟内必须起飞,那么这意味着留给机务维修人员的检查时间十分有限。“每天执行任务之前,我们已经把直升机准备好、检查好了。”王小三说,“每次执行任务前,差不多6到10分钟,我们就能把直升机准备好。”

  曾经有一架救助直升机执行任务回来以后,机务组发现一个难度系数大的故障,为了保障直升机第二天的正常适航值班,王小三和同事挑灯夜战,成功把故障排除。“故障不过夜这句话,既给我们机务维修人员带来了压力,也是一种考验。”

  今年夏天,王小三在南海执行任务,半年没有回家。“南边的海可蓝了,很少见到那么湛蓝的海。”海越是蓝,他对家人的思念越是浓烈:“家里还有个未成年的孩子,才12岁,我不想让他的成长生涯中缺失父亲的角色,一天一个视频电话,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王小三说,南一飞这支队伍里,不论是飞行员、绞车手,还是机务维修和后勤保障,都有湖南人,“湖南人不怕苦、不怕累,有红色文化的熏陶,使命感和荣誉感非常强,也鞭策着我们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