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军休工作经验

加强规范化建设   打造军休文化品牌 

全力提升军休服务管理水平


  军队离退休干部移交地方政府安置,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而做出的重要决策。对此,上海历届市委和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将军休工作纳入了我市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保障了军休干部的合法权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完善政策,推进军休工作规范化

  (一)坚持服从大局原则,规范简化接收安置工作

  军休干部接收安置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截至2017年底,我市共接收安置军休干部一万多名,累计健在军休干部近9000名。多年来,上海按照民政部、总政治部关于军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工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加强与部队的协调配合,按照军地双方"移交要主动,接收要积极"的原则,指导各区加强和规范交接工作,认真落实年度交接任务。一是对集中成批移交单位,采取现场办公,集中交接的办法。二是对分散零星移交单位,凡是材料齐全手续完备的,采取及时受理,限时办结的办法。三是着力做好伤病残退休干部(士官)的交接工作。采取召开专题会议,专题部署的办法,按照"部队移交一个接收一个"的原则抓好落实,赢得了部队单位的广泛认可。同时积极适应新形势,确立新思路,推出新举措。 2016年,为支持和服务改革强军战略,根据中央有关服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要求,结合上海实际,制定实施了加快军休干部移交安置步伐、放宽军休干部随迁家属落户、方便军休干部手续办理的政策。2017年,本着简便快捷,方便部队、方便军休干部的原则,又制定完善了本市军休干部接收安置程序,通过事前告知、规范程序、档案资料邮寄等做法,让部队和军休干部少跑腿,力争材料手续齐全一次办结。今年试行以来,深受军休干部和部队的好评。

  (二)坚持服务宗旨,服务管理规范化

  为了顺应新时期军休工作从接收安置为主向服务管理为重转变的新特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宗旨,着力加强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近年来按照"立章、试行、完善、推进"的工作步骤,扎实开展军休服务标准化建设。2017年3月8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服务规范》地方性标准(系全国军休系统首个地标),规定了军休机构的环境与设施、组织建设、服务管理内容和要求等。军休机构建设的标准更加明确,军休机构的服务边界更加清晰,为我市军休机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地依据。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标准,按照我局朱勤皓局长提出的"认真研究本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化工作示范点引领点"的工作目标,当年我市长宁干休所等6家军休机构率先参加了上海市民政局首批标准化建设试点示范单位,并于今年成功通过验收,成为上海军休系统首批具有辐射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单位。今年我市又有5家军休机构参加了市民政局试点示范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军休标准化建设工作,我们还将出台全面推进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对全市各军休机构标准化建设进行分层指导,以推动全市军休机构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加大投入,提升机构建设整体水平

  (一)完善硬件建设,优化军休机构服务功能

  针对原军休机构设施陈旧的现状,从"十二五"期间起,我们根据《上海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十二五"建设规划》,以区为单位,推行一个法人机构之下若干个服务点的管理模式,按照便于军休干部"集中活动,就近享受日常服务"的要求,点面结合、统筹布局,即,在全市东、南、西、北各建造一个功能配套齐全、规模较大、与上海大都市形象相匹配、与上海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大型活动中心。同时在各区配套改造建设若干个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服务点,以满足军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近年来,经市、区两级共同努力,共投入7亿余元资金,全市"一个中心、四个分中心"建设基本形成。绝大多数区都结合各自实际,对现有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设施进行了改造、置换、购置等,活动场所及教学设施点等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为满足军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我们在原市军休老干部大学基础上,在5个区6个硬件基础条件好的服务管理点探索建立了市军休老干部大学区级教学点,以依靠专业团队帮助和引导军休干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军休文化建设中,丰富充实军休干部晚年生活。

  (二)完善军休信息系统,打造现代化服务管理平台

  在已有的军休信息系统基础上,结合新需求,对军休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链接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全市统一互联、资源共享、高效兼容的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2013年开通了上海军休网,为全市各军休机构提供了政策发布、信息交流的平台。同时积极探索新媒体网络平台宣传,今年初发布的"上海军休"微信公众号成为大家第一时间了解我市军休工作动态、宣传军休工作弘扬正能量的有力阵地。此外依托信息平台,建立了部、市、区民政部门三级军休工作数据库,实现部、市、区、服务管理机构四级联网,做到信息及时互通、数据实时更新、服务按时到位。

  (三)引入社会化服务,建立"共建共享"社会化管理机制

  针对军休干部需求多元与军休机构力量不足的矛盾,积极探索军休机构直接服务与协调社会服务机构参与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模式。近年来,全市各军休机构通过引入社会服务机构,借助社会力量为军休干部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针对军休干部特点,以就近便捷为原则,组织开展适合军休干部特点的文体活动、公益实践,鼓励和支持军休干部走出庭院,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共建共享社区和谐家园。此外,我们还将军休干部纳入优抚安置对象"关爱功臣"活动范畴,给予人性化、个性化关爱服务,提升其荣誉感和归属感。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工作,积极加强理论研究。在2015年开展《新时期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2016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在黄浦、普陀、浦东新区开展试点,了解军休干部对服务管理社会化的认识与需求,初步建立了我市军休社会化服务管理的标准,为今年出台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指导性意见提供依据。

  三、打造品牌,发挥军休文化引领作用

  (一)坚持内涵发展,"文化养老"品牌不断创新

  从2003年创刊的《军休天地》杂志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办刊,15年来已经成为一个深受广大军休干部喜爱的上海军休文化品牌。以军休干部需求为导向的"银橄榄大学堂"特色教育平台建设多年来稳步推进,开设的学习班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时装班、书画班、合唱班等传统班深受学员喜爱,近年来新开设的平板电脑、沪语说唱、古典舞身韵班等报名更是踊跃,满足了不同层次军休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海军休干部艺术团"组建以来,硕果累累,创立的"红霞叠韵"服务品牌2017年获上海民政系统十佳服务品牌。从2013年起,我们已经成功创办了两届"锦绣之夏"艺术节。艺术节以"弘扬先进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建设和谐军休"为宗旨,以开闭幕式、主会场活动、分会场活动四大板块为总体框架,成为拓展军休文化工作方式的新途径,有效展现了全市工休人员热爱生活、钟情艺术、乐于奉献、铸魂塑德的精神面貌,营造了"人文军休、新尚军休、和谐军休"的浓厚氛围,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二)坚持内涵发展,军休志愿服务品牌日趋深化

  2010年我们以"世博年"为契机,在军休干部援建安徽、江西两地军休干部希望小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夏令营基地",每年暑假邀请希望小学师生代表来沪参加主题夏令营活动。2012年,上海市军休志愿者服务总队正式组建。近年来,军休志愿者积极参加上海市老龄委为支援新疆开展的"沪疆银龄行动"、"夏令营"等专项活动,用自己的专长服务于老少边穷地区的医疗、教育事业,或开展各类捐资助学、扶贫帮困,或以"3.5"学雷锋活动日、重阳节等为契机,开展各类活动,满足了军休干部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深层次精神需求,涌现出了许多出彩军休人。其中杨浦军休中心军休干部姚梅芳连续5年支援新疆医疗事业,为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同胞改善医疗服务水平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亲切地誉为"上海阿帕(妈妈)"。2015年我们正式成立了"上海军休·同心圆梦"专项基金,积聚军休干部的爱心,专门用于军休干部希望小学帮扶工作等。专项基金的成立,立体地呈现出上海军休人投身公益的一种生活方式,促进了上海军休系统公益善款募集的长效机制建设,开启了上海军休人践行公益的新征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建设,提升服务功能,深化服务层次,全面落实军休干部的两个待遇,积极发挥军休干部的作用,促进上海军休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