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寻访老兵足迹主题宣传活动展播(二)|
抗战老兵张学芝:保家卫国,拼了命也值得!

“我是1944年5月1日在山东威海当的兵,那时候当兵就一个想法,就是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97岁的抗战老兵张学芝说起自己的烽火岁月,依然格外兴奋,老兵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自己和战友们参军的初心。

1928年,张学芝出生于山东乳山的一个小山村。记忆里,他的童年总是与饥饿相伴,吃糠咽菜是常态。这个仅有百余户的村落,却有半数家庭都是烈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牺牲与抗争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脉。16岁那年,张学芝毅然和村里其他青年人一样,怀着保家卫国,过上好日子的想法,扛起钢枪,踏上赶走侵略者、保家卫国的征程。

1945年,张学芝和战友们奉命驻守一个岛屿。“这个岛东西八里地,后面是悬崖,前面是平原,没有人,动物也很少。”张学芝说。老人用双手在空中反复比量着岛屿轮廓,手掌上的老茧与疤痕,诉说着曾经的艰辛。这座看似荒芜的岛屿,却在战略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天下午两点钟左右,海天相接处突然出现两个黑点,逐渐变大——两艘日本侵略者的军舰撕破海平面,引擎轰鸣如巨兽低嚎试图登岛。“准备战斗!”随着班长一声怒吼,张学芝和战友们迅速隐蔽进入由沙袋与珊瑚礁堆砌的掩体中。“当时就一个想法,就是死也不能让侵略者登上岛屿。”张学芝说,子弹在他和战友们的头顶呼啸而过,礁石掩体被子弹击碎后四处横飞。张学芝和战友们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利用每一处掩体顽强抵抗。经过一段时间的激战,日军的枪声渐渐稀疏,一艘艘登陆艇开始掉头逃窜。“我们不要命地打,敌人也怕啊!”张学芝说。

1947年,张学芝随部队转战到烟台,因在多次战斗中表现英勇,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连长身边的通讯员。也就是在这一年,一场刻骨铭心的阻击战,在他的记忆深处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那是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张学芝所在的连队奉命坚守阵地,抵御敌人的疯狂进攻。全连70余名战士,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他们毫无畏惧地投入战斗。敌人发起了三次猛烈冲锋,张学芝和战友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精准的射击,一次又一次将敌人击退。然而,激烈的战斗过后,连队仅剩20余人,弹药也即将耗尽。关键时刻,连长命令张学芝向营长求援。张学芝冒着倾盆大雨,在枪林弹雨中突围而出,终于找到了营长。但得到的回复却是:“没子弹就拼刺刀,死也要守住阵地!”带着营长的命令,张学芝又冒雨返回阵地。当他找到连长时,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大多已壮烈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他和连长两人。连长身负重伤,张学芝毫不犹豫地背起连长。

雨幕中,山上的血水混着雨水,顺着山坡汩汩流淌,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足有300多具。而他们这边,曾经70多人的连队,如今就只剩下他和连长。撤退过程中,张学芝手握最后一枚手榴弹,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暴雨越来越大,也为他提供了掩护,最终死里逃生。

1952年张学芝随部队入朝作战。作为地面防空人员,他经历了敌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白天躲防空洞,晚上抢修工事,吃的是炒面就雪水。”他回忆,一次夜间行军时,敌机投下照明弹,“整个山谷亮如白昼,我们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等炸弹炸完接着走。”

张学芝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在战斗中他右脸被刺刀刺伤,左手被子弹打穿,至今左腿内仍有弹片异物。“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拼了命也值得!”张学芝说。

1958年,张学芝退役后,由于军事素质过硬,便留在了武装部训练民兵,后来又到吉林敦化教育系统,先后在敦化一中、三中任职。他常对子女说:“当兵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事!”在他的影响下,哥哥、侄女相继参军,一家三代延续军人荣光。

如今97岁的他,仍坚持每天听广播、看新闻。谈及现在的生活,老人眼里泛光:“四个菜一个汤,吃得好、睡得香,共产党待我比亲人还亲。”每当翻出旧照,张学芝总会念叨牺牲的战友,“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我们当年的血没有白流。”

从胶东半岛的抗日烽火,到白山黑水的建设征程,张学芝用一生诠释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那些刻在皮肉里的伤疤,那些泛黄照片里的坚毅眼神,都是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正如老人常说的:“只要有人记得,我们的故事就不会老。”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张学芝老人的故事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见证着中华民族抵御侵略、捍卫和平的决心。(崔释远、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