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来得正是时候……”今天,为140余位老兵留住“战斗青春”

安徽省一支口述历史采访团队为140余位老兵记录军旅岁月——

致敬无悔的“战斗青春”

文 | 娄  程、梅良仿

写在前面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马继强的手机里,保存着这样一条微信——

“小马,这些天我时常想到你,可惜当时咱们没有拍一张合影。你还那样忙吗?祝你工作顺利。合适的话,请把你给我拍的照片以及你的照片发一两张给我,做个纪念吧……”

微信发自91岁抗美援朝老兵刘福安。2023年1月,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安徽广播电视台抽调力量,以“勋章”为名组成一支口述历史采访团队。作为采访团队的成员,2023年9月,马继强来到刘福安家中,聆听老兵的讲述。那天,镜头前的刘福安侃侃而谈,两三个小时,“话匣子一打开,关都关不住”。

马继强本想等视频剪辑完成后,再送给刘福安保存,没想到老兵先发来微信。他赶忙整理照片资料,精选了一些给老兵发过去。

刘福安是这支采访团队拍摄的第42位老兵。像他一样,许多老兵在采访中有过相似的表达:我们年纪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你们来得正是时候……

为了打开更多老兵的“记忆宝盒”,聆听他们“掏心窝子的话”,采访团队加快了拍摄脚步,走近140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用光影记录下他们的“战斗青春”。

抗美援朝老兵刘福安

“再不抢救记录,也许就没有机会了”

到今年底,抗战老兵纵兆海去世就两年了。想爷爷的时候,他的孙子纵邦含会打开电脑,看一看爷爷生前录制的那段口述历史视频。一看到爷爷右眼明亮的神采、讲故事时生动的表情,纵邦含就觉得心中的“英雄”,依然在自己身边。

是的,纵兆海只有右眼是“明亮”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与日寇的一场战斗中,八路军115师独立旅战士纵兆海左腿负重伤,治疗后转入被服厂工作。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纵兆海和被服厂的战友们昼夜不停为前线官兵缝制军装。连续几天没合眼的他,因过度疲劳,不小心被一根针扎伤左眼,这只眼睛从此失去光明。

抗战老兵纵兆海

如今,在纵兆海生前居住的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许多人对他的故事耳熟能详。纵邦含为此感到骄傲:“如果不是他们录制了那段视频,爷爷的故事,可能会随着他的离去隐入尘烟,不会有更多人知道。”

时间回到2022年7月。为筹划《我的抗战故事》系列报道,安徽广播电视台联系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希望寻找抗战老兵相关线索。抗战老兵大多年事已高,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工作人员精心摸排,推荐了10位身体状况相对较好、表达较为清晰的老兵,当时102岁的纵兆海就是其中之一。

爷爷接受采访那天的情景,纵邦含记忆犹新:“他很早就起了床,不顾暑热,特意穿上老式军装。”参与采访的马继强记得,考虑到老兵的身体,那天他们原计划安排1个小时的采访,没想到老兵滔滔不绝,从十几岁参军说起,一讲就是近3个小时。

2022年底,有关纵兆海的报道在安徽广播电视台播出。工作人员联系他的家人,准备将视频送去,却得到老人刚刚去世的消息。那段唯一一次记录纵兆海战斗故事的采访视频,成为他最后的影像。

与纵兆海情况相似的,还有亳州抗战老兵成秀亭。2022年9月接受采访时,这位101岁高龄的老兵还能兴致勃勃地讲起自己参加游击战的经历。“一个月打20多场仗,一两天就打一回,但也不是多大的战斗……”老兵的话犹在耳畔,年底再去看望,工作人员却获悉成秀亭已经去世。

“我们采访的10位抗战老兵,不到半年就有3位去世,这让大家的心情很沉重。”参与采访的工作人员不约而同感到——“再不抢救记录,也许就没有机会了!”

在紧锣密鼓筹划下,2023年1月,来自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安徽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组成一支口述历史采访团队。在前期采访10位抗战老兵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在全省范围内寻访更多老兵,记录他们的战斗故事,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抗美援朝老兵齐家义

“不仅是记录,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采访团队成员胡锦安,是一位29岁的年轻人。坐在老兵身边,看着他们绘声绘色讲起战斗故事的模样,她有时会感到恍惚:“那种感觉,就好像看着同龄人走向战场。”

说起96岁的抗战老兵张翻身,胡锦安记忆犹新——

“上啊!冲啊!不知道害怕,只想着消灭小鬼子!”张翻身面对镜头,说起自己拿着大刀冲锋陷阵的情景时,胡锦安觉得自己“瞬间就被一股凛然的英雄气包围了”。

可提到自己因作战英勇,分到第一件“热兵器”——一颗手榴弹时,张翻身话锋一转:“这可是宝贝,当时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好,走到哪里都带着,每天摸一摸,就怕丢了……”胡锦安又第一次感觉到,“英雄离我们一点也不远,率真可爱”。

和胡锦安一样,寻访老兵过程中那些“意料之外”的发现,让采访团队的成员们对这份工作产生更深一层的认识,“与老兵‘相遇’,是一场幸福的‘双向奔赴’。这个过程不仅是记录,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提起今年1月去世的新四军老兵谢芹,采访团队成员黄亚明红了眼眶。采访前,黄亚明在脑海中想象着谢芹的形象:“毕竟是上过战场杀过敌的,眼神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杀气吧。”可真正见到老兵时,慈祥、温和的笑容,让黄亚明如沐春风。

黄亚明说,老兵谢芹走上战场时,他英勇无畏杀敌,走下战场后他仍旧怀揣着一颗纯净如初的心。“我是共产党员,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我有这个条件,为什么不支援人家呢?”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谢芹,多年来坚持捐资助学。2019年,他将自己节衣缩食积攒的15万元,全部捐给家乡小学。2021年,谢芹获评“中国好人”。

与采访团队的许多成员交流,不少人向笔者提起抗美援朝老兵常国治。96岁的常国治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战友,亲眼目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全过程。1955年因伤复员回乡后,常国治婉拒了安置到县公安局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来到地处偏远的小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课堂上,常国治时常流着眼泪讲读课文《黄继光》,却很少向孩子们提起自己在战场上腰椎受伤、臀部中弹,牙齿掉了5颗,一块弹片扎进左眼眶,至今未能取出。

1982年,退休后的常国治本可以安享晚年,在了解到组织有需要后,又先后到3所乡村小学任教多年,直到身体因病无法坚持,才离开教学岗位。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个精神坐标。采访的老兵越多,我们心里越有一种充盈与富足。”马继强动情地说。

抗美援朝老兵常国志

“记录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70年后,刘竹林烈士身穿志愿军军装的一张照片,终于回到他的家人手中。2023年6月,当采访团队的成员们将刘竹林烈士的照片交到他的侄子刘战胜手中时,这位老人的手微微颤抖。

“我们原来只知道三叔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但一直不知道他因何牺牲、葬在哪里。齐叔叔这么一说,可算弄明白了!”对于老兵齐家义,刘战胜充满感激。

91岁的齐家义,是采访团队2023年2月在安徽省黄山市采访拍摄的一位老兵。采访结束时,齐家义拿出一张黑白照片:“这是我的战友刘竹林,你们能不能帮忙找找他的家人……”

刘竹林是为了保护齐家义牺牲的。1953年2月9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卫生员齐家义跟随卫生队队长刘竹林和师部一位毛护士长,连夜乘车返回驻地。为了保护年纪较小的齐家义,刘竹林和毛护士长让他坐在中间。通过封锁线时,敌机丢下数枚炸弹,刘竹林当场牺牲,毛护士长也负了重伤,因来不及抢救也牺牲了。

“队长曾送给我一张军装照。”刘竹林牺牲后,齐家义将那张照片珍藏了整整70年,时常看着看着就流眼泪。他的心愿,就是能把队长的照片,交给他的亲属。

采访团队的成员们迅即展开寻找。在多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支持下,4个月后,他们终于在河北省沧州市找到刘竹林烈士的亲属。

“记录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一位采访团队成员告诉笔者,采访拍摄老兵的过程中,他们经常带着这样的思考。大家商议后达成共识,“追光”的同时,要为更多老兵“圆梦”。

截至目前,采访团队已帮助8位老兵与老战友“重逢”,为6位烈士找到亲人,为许多高龄老兵实现拍摄军装照的心愿。

据介绍,通过电视传播的同时,采访团队还将拍摄的视频资料制作成800余条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发布。随着一个个老兵故事的广泛传播,这些不能忘却的记忆,化作穿透历史的光,照进江淮儿女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