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绿”转赴“新战场”,黄沙地里“闯”出绿色扶贫路
新疆和田地区属于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而隶属于和田地区的皮山县,则是“贫中之贫”。皮山县紧邻塔克拉玛沙漠,县域面积4.14万平方公里,其中,只有22.6%的面积是平原,其余是连野草也难生长的荒山和沙漠。2004年,退役军人訾桂信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只身踏上新疆这片热土,来到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
初到皮山县,恶劣的自然环境给訾桂信“上了一课”。春种时节,山东老家已是“春雨贵如油”,而大漠边缘的皮山县却是一副“风沙漫天锁残阳”的景象。走访时訾桂信发现,老乡们仍沿袭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春天地里撒种几亩,夏天大水漫灌几回,秋天等着成熟几斤,“靠天吃饭,赖地穿衣”屡见不鲜。
看到这里乡亲们贫穷落后的生活场景,訾桂信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帮助他们在这片沙漠里走出一条绿色脱贫之路,让他们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这个倔强的山东汉子顶着烈日把皮山县转了个遍,心里渐渐有了思路:皮山虽然干旱,却有冰山雪水可灌溉,虽然风沙大,却有较长的日照条件,虽然沙土地,却温差大无霜期长,找到适合这样自然条件生长的作物并不难,若再加上科学种植、设施投入,就不信这个“贫困”帽子摘不掉!
主意已定,訾桂信说服了妻子,举家迁至皮山县,甚至连同家人的户口也一同落到了这里。他用这种方式给自己鼓劲:不帮乡亲们脱贫,绝不罢手!
2004年,作为县农业技术总顾问,訾桂信正式开启了他的技术扶贫路。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有两个:一是农民传统种植观念改变难;二是技术员不够推广难。
面对訾桂信的满腔热情,摆在乡亲们面前的担忧也有两个:黄沙地里鸡都刨不出食,凭什么装上大棚就能长出作物?万一失败了咋办?
一时间,各种不接受、不理解、不支持的声音此起彼伏,訾桂信这个下乡进村传授农业技术的技术总顾问,成了“无人问”。
老百姓最讲实惠,磨破嘴皮子,不如干出个好样子。一个建设科技示范园的想法萌生了,2006年,在皮山县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訾桂信把退伍后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建成了皮山县第一个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每周把老百姓请进示范园观摩学习,一次两次无数次……眼看着訾桂信示范园里的农作物喜获丰收,老百姓是又钦佩又羡慕。通过示范带动,乡亲们真正感受到了现代化种植带来的好处,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老百姓应用新技术的热情也高涨起来了,对待技术员,也从以前的冷言冷语冷板凳,变成了热馕热茶热炕头。
老乡们对新技术的需求激增,技术员也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为解决技术推广的难题,訾桂信决定培养一支农业科技服务队。手把手教方法、面对面传经验。如今,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技术骨干成为了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的“星星之火”。17年间,訾桂信依托示范基地举办各类科普讲座230多场次,培训近5万人次,农业科技服务队走遍了皮山县所有乡村,宣传服务对象达30余万人次,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把技术送到了老乡们的田地里、心坎上。
传统农作物提质增效明显,訾桂信又开始琢磨如何结合皮山县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农作物种植,为老乡们致富奔小康再添一把柴。
2010年,訾桂信建成了皮山县特色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刚开始引进了一些新品种,却因“水土不服”而夭折。这一把,訾桂信赔了80万,也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判断绝不能失误。企业损失80万,可能还有机会翻身,可对乡亲们来说,哪怕损失的是八千块钱,都可能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为此,訾桂信更加谨慎扎实地开始研究当地水土、气候等因素,并从国内外引进了多个品种进行反复对比试验,最终找到了一颗“金种子”——山药。皮山县土壤沙化松软,年降水量少,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山药生长。
十几年来,訾桂信共投入近500万元用于引进新品种和试验示范,失败了自己扛,成功了大家一起种。为此他被大家称为“傻小子”。可正是这个“傻小子”,才成就了今天的“黑小子”。经过多年摸索,訾桂信选育种植的白山药品质优良,获得了新疆名牌产品称号,注册的“黑小子”商标也获得新疆著名商标,仅山药推广种植一项,当年为全县人均增收300多元。
从传统种植,到先进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化农业,訾桂信的“绿色扶贫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种得再多再好,若换不成真金白银,群众也得不到实惠。訾桂信意识到,要想帮群众真脱贫,发展产业是最好的载体,有了龙头带动,稳定脱贫才能有长效稳定的根基。
2018年,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的大力支持下,訾桂信与乌鲁木齐市经开区合作建成了皮山县扶贫产业园,提供上游技术指导、中游产品加工、下游成品销售等全链条服务,让老乡们地里种的、圈里养的,都能成“真金白银”。在这个扶贫产业园里流行一句话:“妻子种田保脱贫、丈夫就业准致富”。很多贫困家庭就是通过一边发展现代化农业,一边就近就业实现了小康生活。
皮山县团结社区贫困户麦麦提江·托乎提已在产业园工作多年,2019年刚刚晋升为管理层。“我一个月工资4500元,去年公司还给我发了1.1万元的奖金,老婆在家种大棚一年能收入2.5万元,日子美得很。”麦麦提江·托合提说起自己的脱贫经历,一脸自豪。
为了能吸纳更多农牧民就近就业,訾桂信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在皮山县委和政府支持下,先后投入上亿资金,于2006年注册了公司,又建成了现代化的生鲜配送中心、种鸡场和良种羊扩繁场,公司对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累计辐射带动2万余人增收,企业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
2017年,皮山县开始稳步推进易地搬迁脱贫。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訾桂信又有了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设想,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依托公司品牌和产业优势,统一流转易地搬迁贫困户的土地、羊圈、大棚,建成“种、养、加、销”一体的生产基地,推广特色种植和多胎羊养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做好精深加工,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就近就业。通过这种模式,基地变成了工厂,羊圈和大棚成了车间,贫困户成了产业工人,实现了由零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转变,单一务农收入向“年底分红+个人务工收入+绩效奖励”多重增收转变。截至2020年9月,共有304名贫困户在基地就业,每年为贫困户分红145.8万元,1374户4374人直接受益。
经过不懈努力,訾桂信的“绿色扶贫路”已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园区、种养基地支撑,产业链健康发展,贫困户持续受益的整体布局。如今,他正谋划着,让这些从黄沙地上结出的绿色作物,能够进超市设专柜,上飞机做航餐。
人物简介:訾桂信,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9月出生,1980年10月入伍,1983年12月退役,现任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方圆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工委和田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皮山县政协常委、皮山县工商联副主席。曾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优秀乡土人才”“新疆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新疆2018年度脱贫攻坚奉献奖”“开发建设新疆奖章”“新疆劳动模范”“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