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超、杨玉仙:为党奉献,从未停息
陈荣超、杨玉仙夫妇当年合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邛崃山麓、青衣江畔,和煦的朝阳驱散山间湿润的雾气,宽敞明亮的教室中传来孩子们朗朗的早读声。
这里是退役老兵陈荣超、杨玉仙夫妇于2000年捐建的四川省雅安市晨阳希望学校。建校那年,恰逢雅安解放50周年,这对当年参与雅安剿匪的老兵夫妻,为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献上了一份最好的礼物。
陈荣超:我们参军后,第一个任务就是进军原来的西康省,解放雅安。那是我们流过血、流过汗的地方,所以对雅安地区有非常深的情结,于是就在那里建了第一所希望学校。
陈荣超军旅照
1949年12月,杨玉仙和陈荣超先后在四川广汉参军入伍,成为原62军185师的一员,并由此相遇、相识。此时,正值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他们随部队向西挺进,清匪除霸,解放雅安。
剿匪战斗异常激烈,战斗过程中,有200多名战友牺牲,长眠在雅安地区。当地人民倾尽全力帮助解放军,当向导、送情报、救伤员。1950年6月,陈荣超不幸染上了疟疾,数日高烧不退,是乡亲何阿婆给予他亲生儿子一般的悉心照料。这份鱼水深情难忘,雅安解放后,陈荣超和杨玉仙随部队转战南北,雅安这片土地从此一直让他们深深眷念和牵挂。
陈荣超:部队的战友们都去执行任务了,我寄宿到老百姓家里,婆婆给我端水端饭,喂汤喂药,把我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所以我当时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这一辈子总得为人民做点儿什么。
1954年,陈荣超远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后期的备战和战后重建工作,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爱情的种子在他和杨玉仙两个人的心中悄悄萌芽。1956年春天,陈荣超写信问杨玉仙:“可不可以突破一下战友的关系?”杨玉仙回信道:“工作干出成绩,先入了党,再考虑个人问题。”就这样,两人共同相约,向着同一个目标奋进。那年夏天,他们相继通过组织的考验,相隔一个月,一前一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他们如约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陈荣超:我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发展的一批党员,时间是1956年7月,杨玉仙是8月份,比我晚一个月。都入党以后,我们在12月份就结婚了。
结婚后不久,杨玉仙转业到北京郊区的一家军工企业,而陈荣超则跟随部队先后转战山西、河南、湖北、河北等地,常年难得相聚。1988年,服役39年的陈荣超从原装甲兵指挥学院学员大队政治委员的岗位上退休。第二年,杨玉仙也从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的职位上退休,夫妻俩这才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按常理说,两位老人已经在军队和兵工战线奉献了大半生,退休后本可以赋闲在家,怡享天伦,但他们却认为,虽然退出了工作岗位,但共产党员的身份和职责却没有退休,还应该为党和人民做点事。1989年,他们看到“希望工程”海报上那个女孩的大眼睛里满是对读书的渴望,当即决定捐建一所希望学校。
陈荣超:我们俩当时商量着,下半辈子既然不在部队干工作,那就把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我们的事业。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资助几个大学生读书,从小学一直资助到他们大学毕业。后来觉得资助个别人,这样受益面太小,于是又想办法多照顾一些孩子。有一天,我们看到“希望工程”宣传海报上的大眼睛女孩,于是就决定捐一所希望学校。
然而,一打听才知道,捐建一所希望学校,至少要捐资20万元。当年的20万元对于这对平凡的退役老兵夫妻而言,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工作这么多年,除了孝敬老人和抚养孩子,家里一共才攒下7万元的积蓄,连捐款的一半都凑不够。
陈荣超:从那一年起,我就下定决心,再艰苦奋斗八年、十年,怎么也要凑够20万。所以1989年到1999年那十年,存钱的过程也是很艰苦,好在我们从小当兵,什么苦都吃过,生活方面尽可能低标准。
在省吃俭用的同时,夫妻俩想办法挣钱。杨玉仙返聘重回单位工作,每天早晨啃个馒头就去上班了,中午再买一个馒头回家泡点开水吃下,偶尔才会舍得花钱买一个菜。陈荣超则到了河北省涿州市永乐村的一家民营企业,过了9年打工生活。
陈荣超:为了赚钱,我到河北省一个乡镇企业打工,当办公室主任,写写画画,一天4块钱。那时,我和会计两人住一个小平房,半个月回来休息一天,这样一直工作了大概9年。
1999年5月,夫妻俩终于攒够了20万元,可就在他们满怀激情地为筹建希望小学奔忙时,陈荣超却突发大面积心梗,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苏醒过来,陈荣超给老伴留下遗言,嘱托她完成两人未完成的夙愿。
陈荣超:我就对她说,老杨,我可能过不了这个关了。如果我走了,我们两人的任务就由你一个人去完成。后来我又写了两句话——“遗体捐献医学研究,遗产捐献希望工程”,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党员的最后一笔党费。
陈荣超、杨玉仙夫妇为延安的学校捐赠爱心书屋
病愈出院后,他们愈发感觉到生命有限,加快了与时间赛跑的脚步。2000年10月,以他们夫妻捐献的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一栋1700多平方米的四层教学楼在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中心学校建成。他们将学校命名为“晨阳希望学校”,寓意如早晨升起的朝阳,托举起祖国明天的希望。
多年以后,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武红梅,站在央视的演播大厅,翻开当年的日记本,满怀感恩地回忆起了新学校落成时的激动场景:“2000年,秋天,雅安。今天是我们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坐在崭新的教学楼里,老师告诉我们,修新学校的钱,是北京的陈荣超爷爷和杨玉仙奶奶省吃俭用半辈子,攒下的所有积蓄……”
退休后继续工作和节衣缩食11年,日思夜想的建校目标终于实现了,可陈荣超和杨玉仙却并未就此满足,而是又作出新的决定:“再攒20万,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再建一所希望小学!”此时,两位老人的退休工资上涨,儿女的工作和生活也都稳定下来,因此,攒够这第二个20万只用了五年的时间。2005年,他们捐助的第二所晨阳希望小学在内蒙古乌兰浩特落成。
陈荣超:我感觉,建立第二所学校的过程,没有那么困难。后来我们一年的收入是五六万,我们俩人一个月一千块钱都用不了,怎么着也能存够20万,所以在第二个筹钱建校的五年时间里,没有感到更多的压力。
希望学校建成了,可是他们在与学生们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校没有供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图书。于是,从2006年起,他们沿着红军当年长征的足迹,又先后捐建了42个晨阳希望书屋,为每个书屋购置至少3000本以上图书,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通过多读好书,找到改变命运和实现人生理想的金钥匙。
陈荣超:我们发现,一些学校的孩子们没有课外阅读书。我们经过商量后,就决定重点转移,不建校舍了,开始给一些学校建立希望图书室或者爱心书屋。建立的第一所书屋不是我们出全资建的,是和我们干休所老干部们一起建立的,他们捐旧书,我们捐钱买书桌,所以算我们干休所全体老干部的共同支援。
夫妻俩每年都要去山区学校看望孩子们
在捐建希望学校和希望书屋的同时,陈荣超、杨玉仙夫妇每年都会到学校回访,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讲一堂红色教育课,增强他们从小爱党爱国的信念。其间, 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他们也没有因为危险而停下回访的脚步。
陈荣超:我们每年都要到学校回访一到两次,不是建了就抛在脑后,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学校建成当地的名校。我每次到一个学校,都有两项大任务。第一项叫“深情颂党恩、坚决跟党走、党在我心中”;第二个给孩子们讲,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如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传承我军的光荣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两位老人在央视演播厅分享了他们的人生故事
进入耄耋之年,身躯日渐老迈,陈荣超夫妇已经被医院报过几次病危。家人和干休所的领导劝说他们不要再这么劳累,但他们却依然坚持。为了不给他人添麻烦,两位老人在2019年初再次去往山区学校前夕,专门起草了一份遗嘱。
陈荣超:我们给孩子们和亲戚们写了遗书:“我在助学扶贫途中如果发生任何意外,我们俩自己负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都说清楚了,不麻烦任何人,死在哪儿就下葬到哪儿。
陈荣超、杨玉仙夫妇近影(杨鸿 摄)
这些年,从晨阳希望学校走出的学生,有的当兵穿上了军装,有的考上了航空院校成为一名飞行员,还有的在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两位老人不由感到幸福无比。在这一刻,无论是年老多病的身躯,还是长期简朴清贫的生活,都成为不值一提的小事。
陈荣超:感觉干得很痛快,实现了自己的初心和诺言,所以我们的晚年非常愉快,也很有成就感。
踏遍青山人未老,奉献者生命长青
当初,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陈荣超写下“保家卫国,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入党誓言,而杨玉仙也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心声:“我决心用自己的一生,为人民做点儿什么,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奋斗到底。”
如今,60多年的光阴过去,年近九旬的他们,虽然许多人生往事早已在记忆里淡漠,但这些承诺和誓言在他们心里,却依然还是那样清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陈荣超、杨玉仙夫妇又有了新的规划:联系8所学校,开展“学党史、重传承,誓做革命接班人”主题教育活动。两位老兵说,他们还要继续为党做事,直到做不动为止。
陈荣超:什么叫终身?终身的意思就是干不动了,直到闭眼去见马克思为止是终身。我们这一辈子就这样干下去了,一定坚持到底,一定奋斗终身。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今天,再次唱响这首嘹亮的军歌,陈荣超、杨玉仙夫妇俩依旧声音洪亮、目光坚毅。
作者:杨然 胡晶
(央广军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