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旭:留在第二故乡的奋斗足迹

  王仲旭,四川省乐山市人,1981年10月入伍,在武警四川总队雅安支队服役4年。1985年12月退伍回乡。一年后重返部队驻地雅安创业,从上工地打工、贩卖小商品到经营水产生意、从事个体运输,凭着退役军人的拼搏精神,打拼出事业的一片天地。1997年,王仲旭成立出租汽车公司。在经营企业的同时,他积极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为100多名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还热心公益事业,常年扶贫济困和兴教助学,并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冲锋在前,体现了退役军人不变的初心和本色。2020年,王仲旭入选四川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之星”,所在公司被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运输管理局评为先进企业。

01.jpg

王仲旭(后排右一)在部队时,与战友合影

  绵绵细雨,滋润着三月的雅安。驱车驶过青衣江大桥,穿行在川藏线上的这座美丽小城,每一处江畔、每一条街巷,都留有王仲旭的难忘记忆。作为一名离别军营、又返回部队驻地雅安创业的农村退伍兵,王仲旭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感恩。在这里风雨打拼30多年,他已经完全融入了这片土地。

  王仲旭:这些年,我在雅安创业,事业有了一定的根基。我觉得,在雅安,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的朋友、战友,以及雅安的老百姓,都给了我许多支持和帮助。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实事,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

  1981年秋天,王仲旭参军来到雅安,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半年后,因表现突出,被选为骨干参加培训,3个月后担任副班长。服役期间,他曾在中队的蔬菜园工作,后来又调到武警雅安支队机关担任通讯班班长。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干一行、爱一行,军旅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扎实的足迹。业余时间,他还发挥自己会理发的特长,热心为战友和驻地群众服务。

  王仲旭:我主动为大家服务,学雷锋做好事。一旦有空,我就给大家理发。星期天,我还会走出军营给老百姓理发,理发技术提高得很快,大家都觉得我理得好。

  1985年10月,当兵第5年的王仲旭退伍回到了乐山。由于老家农村交通不便,种地收成较低,即将面临成家立业的王仲旭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为了寻求人生的出路,在退伍一年后,他又返回了部队驻地雅安。

  王仲旭:当年我回家之后,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效果都不理想,种地也没有收成。那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一个人留在老家,根本无法改变家庭贫穷的现状。于是,我就和父母商量去雅安寻求机会发展,他们就说,你去吧。就这样,我回到雅安开始打拼,我记得,那时候是10月份。

  走在熟悉的街头,看着静静流淌的青衣江水,王仲旭心中百感交集。在此之前的五年军旅生涯中,他也曾一次次行走在这里的街巷,所不同的是,那时他是一个充满朝气英姿飒爽的士兵,而如今,他只是一个前来求职的农村打工仔。没有钱找宾馆住宿,他就带着背包,来到当初在部队看守菜园时认识的一户农家,住在废弃的牛棚里。没找到工作时,他就下到青衣江里,冒着危险潜到江底打捞石子。

  王仲旭:青衣江里有大石包,我们当地人叫它青蛙嘴。只要上面涨了水,就会有小石子被水冲到石包下面。那里的水非常深,达到了两米多,人如果要下去,就必须潜到水里,否则石子是淘不出来的。我们每次都要淘上四车石子,用黄牛再拉到建筑工地去卖,一车石子能卖3块钱。

  当年的王仲旭学历低,也没有技术和资金,他就从最苦最累的体力活开始做起,先后去卤鸭店打过杂,到炼铁厂当过炉前工,到制药厂洗过药瓶,或者到建筑工地当小工。在街头卖花时,王仲旭还被竞争对手踢伤右眼眼球,住进了医院,从此留下了残疾。但是,打拼的日子不管有多难,王仲旭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坚韧和执着。凭着灵活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王仲旭终于在这座城市立下了脚,打开了事业的局面。1987年,他在雅安结婚成家。第二年儿子出生,不久,他的水产店也开张了。

02.jpg

王仲旭一家三口合影

  王仲旭:我有一个战友当时正在做水产生意,卖鲤鱼。我经过调研发现,卖鲤鱼其实没有卖雅鱼赚钱,一斤雅鱼卖出去后能赚3块、5块,但是鲤鱼却只能赚2毛、3毛,我觉得不划算。后来,我就去渔船上收雅鱼,再运送到市场上卖。这些鱼,有的在市场上很快就卖完了。如果没卖完,到了下午4、5点钟,我就把它们卖到餐厅里。

  产自青衣江的雅鱼肉质鲜美,价格昂贵,利润可观。王仲旭的水产店以雅鱼为主,刚开始每天卖100来斤,到后来每天能卖上千斤,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几乎垄断了城区的整个水产市场。在做生意的过程中,王仲旭不仅确保水产品质,而且从不拖欠货款,退役军人的诚实守信助力他不断拓展市场。

  王仲旭:守信用,说的是诚信问题。在部队的时候,我就受到过关于诚信方面的教育,这为我的事业带来很多帮助。

  后来,水产市场逐渐疲软,王仲旭又及时转身,购置了几台出租车,进军出租车行业。1997年,当地政府出台新政策,要求所有出租车必须挂靠公司,纳入统一监管。因为挂靠的公司要收5000元的挂靠费,一些个体出租司机不情愿,于是,王仲旭找到几十位一同跑出租的同行,宣布了自己的一个决定。

  王仲旭:有一天,晚上9点,我站在广场上,把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召集过来,给大家开了个会。我说,我来牵头组建一个公司,不收你们一分钱,你们愿意不愿意?他们说,愿意。我说,愿意的话就签字吧。我们成立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军人,绝对保证维护大家的利益,给大家办好事情。

03.jpg

洪水过后,王仲旭帮助村民清除淤泥

  王仲旭的担当意识,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不久,在政府的支持下,王仲旭的出租汽车公司成立了。没有办公场地和经费,王仲旭就腾出自家的房屋做办公室,自己掏钱支付办公开支,并且坚持人性化服务,用真情关怀每一位司机。

  王仲旭:我们公司实施的原则就是,有病必看、有困必帮。我们每年都会去慰问生病住院的员工,以及他们的家属。如果员工的子女、父母住院了,我们都会安排工会前去探望。对行车安全无事故的、服务优质的、拾金不昧的出租车司机,我们每年都会拿出几万块钱来奖励他们。

  2001年,雅安市对出租车车型进行升级换代,有的司机没有钱换车,王仲旭找到银行,用自己的信誉为他们担保贷款,顺利完成了全员换车的任务。在王仲旭的影响和带动下,公司一年年发展壮大,口碑在当地群众中也越来越响亮,公司规模扩大到车辆143台、驾驶员270多人。

04.jpg

王仲旭所在公司成为雅安市首批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

  在发展个人事业的同时,王仲旭也一直牢记着“帮战友”的使命,不仅录用退役军人100多人次,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为退役的战友搭建更广阔的就业创业平台。

  王仲旭:我们公司是雅安市第一个被授牌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我招聘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就是退役军人群体,还专门建立了招聘库,这些在网页上都能搜索到,我们就是随时随地招聘退役军人。

05.jpg

王仲旭组织公司的党员们进行学习

  这些年,虽然一直在创业的道路上打拼,但王仲旭并没有忘记退役军人的担当。为了加强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公司成立了党支部。工作之余,他带领员工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每年都会开展社会服务和爱老敬老、兴教助学、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

  王仲旭:我们会慰问退伍军人,慰问抗战老兵,还会关爱留守儿童。这些事情,我们年年都在做。尤其是对那些受疫情影响无法返乡的农民工、快递员,我们专门买了大米、食用油、面粉去看望他们,还给他们送去了几千块钱。

06.jpg

王仲旭带队慰问疫情期间就地过年的快递小哥

  2013年,王仲旭了解到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孩,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双目失明,上学和生活都十分艰难。王仲旭决定资助她上学,并负责她家庭的日常开销。这一帮,就是10年。

  王仲旭:每年,我都会给这个女孩买新衣服,买书包,一直资助到她读大学。现在,这个姑娘已经结婚、有孩子了。我能感觉到,她对我们非常亲近,连我自己的儿子对我都没有她对我那么尊重。

07.jpg

疫情来袭,王仲旭带领团队奋战在抗疫一线

  虽然早已脱下了军装,但王仲旭一直没有忘记“当兵保家卫国,退役服务民生”的誓言,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冲在一线。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王仲旭买了250顶帐篷送往灾区。在去灾区的路上,余震未了,山间滚石不断,但王仲旭没有丝毫退缩,冒着生命危险以最快的速度将物资送到了抗震一线。在他看来,越是危险的时候,越能检验一名退役军人的初心和意志。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来袭,王仲旭也毫不犹豫做了相同的选择。

08.jpg

王仲旭严格落实消毒规定,做好疫情防控

  光阴流转,岁月无言。如今,王仲旭退伍后来到第二故乡雅安已经整整35年了,回首走过的路,王仲旭说,是军旅生活磨炼了他的品质,才让他在种种困难与挑战面前从未退缩。如今,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他依然会以一名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继续保持永不褪变的本色和初心。

  (央广军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