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彬:独臂创造光彩人生

01.jpg

独臂创造出幸福人生的“最美退役军人”郭立彬(杨鸿 摄)

  央广网2月13日消息(记者山森淼 杨鸿)悠悠沩水河,缓缓流淌过湖湘大地,滋养着千年古城宁乡。

  1982年,19岁的郭立彬参军入伍,来到原广州军区某部工兵营基建连服役。在一次执行爆破任务中,一根受了潮的导火索,使郭立彬的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

  郭立彬:“我记得很清楚,那一次,我们一共装了46枚炸药。按常识,点燃以后,必须听到46声响。可是当时只响了45声,肯定有一个没有炸。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能上去施工。炸药点燃后,绝对安全的时间是11分钟。如果我们等了11分钟,炸药还没响,就要把它排除。”

  就在郭立彬找到未爆的炸点,准备着手清除的时候,突然“轰”的一声巨响,现场血肉横飞。整整十天过后,郭立彬才从昏迷中逐渐恢复意识。这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面部受到重创,视觉神经受损几乎失明,还失去了右小臂。

  郭立彬:“我是1986年4月1日炸伤昏迷,到4月10日晚上9点多钟才醒来。当时我感觉全身滚烫,好像烤火一样,眼睛也看不到,还以为在做梦。心里想,这个梦真的很可怕。”

02.jpg

郭立彬(右)参军时与战友合影

  面部灼伤、肢体残缺,这给未满23岁风华正茂的郭立彬带来无限迷茫,女朋友因为承受不了压力,选择了分手。在身体和感情的双重打击面前,郭立彬并没有消沉,他决心再苦再难也要好好活下去。伤口愈合后,他开始练习使用左手,并接受了眼球手术,后来视力恢复到了0.3。

  1987年1月,郭立彬退伍回到了老家湖南宁乡,开启了自强自立的人生新征程。回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家里盖房子。本来,作为一级伤残军人,政府会给他分配住房,可他考虑到两个弟弟结婚需要住房,也为了能让父母住得舒适一些,他拿着政府划拨的8000元资金,自己动手盖起了二层小楼。为了省钱,除了钢筋、水泥之外,他自己动手烧制红砖,虽然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苦,但他凭借着军人吃苦耐劳的那股子劲头,备齐了盖房的材料。

  郭立彬:“当时,盖房子用的红砖都是我自己做的。第一年,我把建筑用的砖和石灰烧好;第二年,我赚钱把楼板买回来;第三年,我们就请泥瓦匠来开始建房子。”

  那时郭立彬虽然已经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是房子盖起来后,他依然和父母以及弟弟们住在一起。几年后,眼看两个弟弟要结婚了,郭立彬将辛辛苦苦盖起来的新房分给了他们,自己则借了3万多块钱,又重新开始了盖房的艰辛历程。他说,作为家庭长子,照顾父母和弟弟,让全家人都过上好日子,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03.jpg

郭立彬(右)为社区残疾人送上拐杖

  作为一名伤残军人,郭立彬每月享有国家发放的伤残军人抚恤金。退役以后,郭立彬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妻子的勤俭持家,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过得温馨幸福。闲暇时间,郭立彬走上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在他看来,日行一善,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也是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一种体现。

  郭立彬:“我后来从事公益事业,与我受伤致残后部队领导和家乡政府的关怀,以及我们家‘妻贤子孝’这个环境有关系。我怀着感恩的心,下定决心,每天做一些公益。”

  从1990年开始,郭立彬写起了属于自己的“公益日记”,大到帮村民搬运物资,小到安慰路边啼哭的孩子,哪怕只记录一两行,他也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完成。这也让郭立彬养成了爱观察的习惯,看到哪里有需要,他便第一个冲上前去。

  郭立彬:“前些年,我们宁乡煤矿比较多,马路上有时候会掉落很多煤渣。当时,有一个环卫工人,他负责清理路边沟里的卫生,经常要跳进沟里,把煤渣铲上来放进车里。那个沟比较深,他需要爬上爬下,下到沟里铲上几铲,再爬上来移车,很麻烦的。于是,我就帮他拖车,所以现在我们也成为了朋友。”

04.jpg

郭立彬(左)上门看望邻居

  宁乡是全国有名的“生猪之乡”。上世纪90年代,村子里还没有成规模的养猪场,都是家家户户零散喂养。当时正赶上“打工潮”,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子里老年人居多,郭立彬便担起了帮助村民搬运红薯苗来喂猪的任务。搬运过程中,他经常把衣服弄脏。为此,他没少挨妻子的埋怨。

  郭立彬:“红薯藤割断的地方,就会有浆汁流出来,弄到衣服上很难洗。我老婆洗衣服时埋怨我说,你帮别人搬红薯苗,你看这个衣服还能不能要?”

  2015年,一贯热心助人的郭立彬被宁乡市残疾人联合会聘请为专职委员,他的职责是重点服务金星社区的67位残疾人。打那以后,一有空,郭立彬就到残疾人士的家中探望,帮助他们申领补助、更换残疾证,看到谁的辅具老旧损坏了,他还自掏腰包为他们更换。在担任专职委员的六年时间里,郭立彬入户走访了五百多次,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如今,一提到郭立彬,没有人不竖大拇指。

  郭立彬:“我自己也是残疾人,能充分体会到这些残疾朋友生活中的不便和他们内心的忧虑。我就想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帮助他人的时候,郭立彬有时甚至会忘记自己也是残疾人。社区有位姓李的老人患病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一次去医院体检时,社区其他工作人员临时有事,郭立彬便单手推着轮椅送老李去医院,半路上有一个地方,地面坑洼不平,两人差点儿一起摔倒。

  郭立彬:“当时人民医院附近有一条小巷子,路面很不平整。我只有一只手,推着轮椅往前走。走到一个地方时,由于轮椅的前轮太小了,被地上的一个坑卡住了。他当时整个人往前面一扑,我担心他摔倒,赶紧用残疾了的这个臂压着轮椅的把手,用左手拉着他的衣领,手指当时都扣痛了。当我把他推到人民医院以后,全身都湿透了。”

05.jpg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退役军人》栏目记者采访郭立彬(杨鸿 摄)

  这些年,在郭立彬的带动下,乐于助人的美德成为全家人的追求,儿子和儿媳也各自与村民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大家销售农产品,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2016年,宁乡市评选郭立彬为“社会贤达”,并为他成立了“贤达工作室”。在这里,郭立彬遇到了更多同样热心公益事业的同路人,拥有了更广泛的人脉资源,他们一起联系一些大型企业,为需要帮助就业的年轻人提供合适的岗位。

  郭立彬:“公益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很难把它做好的,我们就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同协作,一起努力。”

  当初受伤致残归来,郭立彬感受的是家乡政府和人民的深情关怀。如今,朴实本分、满怀感恩的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回馈家乡。近年来,他每天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帮助别人。他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秉持一名退役军人服务人民的初心,将公益事业继续坚持做下去。

  郭立彬:“对我来说,荣誉更是一种鞭策。今后,我要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完善自己,在公益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