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红宁:一位老兵的长征与追寻

  央广网2月6日消息(李攀奇 杨鸿)练红宁,江苏泰州人,1966年出生,1985年入伍,在原南京军区部队服役,2006年转业,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3次。自2004年以来,练红宁先后4次重走长征路,行程数万公里,足迹踏遍数十个市、县,并出版了《不懈长征》等三本书,撰写了百余篇新闻和文学纪实作品发表在各大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在社会上大力弘扬传播长征精神。转业后在南京市双拥部门工作期间,他继续以长征精神为指引,积极投入到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工作中,成为爱国主义精神、国防军事文化以及网络正能量的热心传播者。2018年被表彰为江苏省“双拥先进个人”。

  在网络上,军转干部练红宁是一位“网红”,网友们称他为“新长征人”或“当代徐霞客”。这些称呼,来源于他在十六年间4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翻雪山、过草原,攀越悬崖峭壁,或者露宿街头……无数次与危险擦身而过,他却依然痴心不悔,一次次踏上追寻长征足迹的道路。

01.jpg

读军校期间,练红宁(图中倒水者)与同学一起在北京站为旅客服务

  聆听着红军长征故事长大的练红宁,19岁那年报名参军,来到原南京军区工兵第二团服役,先后当过爆破手和连队文书。当兵第二年,希望能在部队有所建树的练红宁通过了军校预选考试,在34人的选送名额中,他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被选上。在三个月的文化复习中,他以锲而不舍的劲头发奋追赶,最终以全团第4名的成绩考上装甲兵工程学院。

  练红宁:“在那里培训学习的75天中,我做了两套复习计划,一套是跟着教员的教学计划走,还有一套是我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要把两套计划全部完成才行。晚上学习的时候,为了防蚊子,我就把腿放在外面的空树坑里,上面用纸一遮,坐在那看书。”

  在三年的军校生活,练红宁利用周末和假期,走上社会参加实践活动,并且坚持记录和思考,培养和提高了文字写作能力。1990年,军校毕业以后,练红宁被分配到装甲兵部队,先后担任过排长、教员,后来到机关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工作之余,他还学习剧本写作,创作的节目多次参加文艺汇演,还获得过原南京军区的文艺奖。

02.jpg

练红宁重走长征路时,在夹金山留影

  1997年,练红宁从某坦克训练基地调到原南京军区司令部第四干休所工作,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练红宁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为感受革命前辈的烽火岁月,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练红宁萌生了重走长征路的想法。

  练红宁:“按照我的计划,第一站去上海,从上海到嘉兴,再到南昌、泰和,然后到井冈山、三湾,转一圈回来,然后再到瑞金、于都,对于于都这个地方,我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

  就这样,练红宁利用休假时间开启了第一次重走长征路的计划。在江西于都,摩的司机把他送到有着“长征第一渡”的于都河畔,他找到了当年老红军杨仁照的家。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细心的讲解,让他了解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次重走长征路回来后,他写下了《万里长征起于都》的文章,对后来将于都认定为长征集结总出发地提供了参考。

  练红宁:“因为当时关于长征的出发地,大家都讲是瑞金。我到瑞金之后采访老红军,他也说是当年的红军是到了于都这个地方一起集中出发的。”

  2006年,有着21年军龄的练红宁从干休所转业,后安置到南京市双拥办工作,脱下军装,他重走长征路的脚步却从没有停止。随后几年时间里,练红宁利用每年的休假时间,又陆续开启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重走长征路的计划,并寻访万里长城、万里长江和万里边关等,追寻红色基因、民族精神和战斗文化。

03.jpg

练红宁重走长征路在会宁会师纪念塔前

  在四川巴中,他贴耳聆听了100岁的老红军战士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在陕西商洛,他参观了一位70多岁的退休教师在自家房屋中改建的红25军纪念馆;在河南信阳,他瞻仰了许世友将军故里、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还拜访了当地另一位重走长征路的老人李建设,两代“新长征人”进行了促膝长谈,离开时,老人一直把他送到车站。重走长征路上,这些人,这些事,一次次激励和感染着练红宁,增添了他讲好红军故事、弘扬传承长征精神的决心。

  练红宁:“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地宣传红色文化,长征路上许多地方都有长征纪念场馆、纪念地,使更多的人认识长征精神,感受长征精神。”

  在一次次重走长征路等征程中,练红宁体验过寒冷、饥饿,徒步行走时,搭乘过拖拉机、摩托车,走过荒芜人烟的山间小道和危险的悬崖峭壁,甚至还遭遇过车祸,每一次危险时刻,总能遇到一些热心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一次,在金沙江边,练红宁乘坐的客车在山道上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当地一位年轻人骑着摩托车,把他捎到了20多公里外的村庄。还有一次,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穿越松潘草原时,一位羌族老人送给他一张大草原的交通地图,并勉励他勇敢地闯过去。

  练红宁:“他说,你走大草原我送你一个地图,我给他钱,他不要。他说,你在草原一定不要走错了方向。他希望我把大草原闯过去,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就这样,凭着军人不怕吃苦和顽强不屈的意志,练红宁用多年的时间,坚持走完了所有的长征路线和追寻红色足迹的征程。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把缅怀英烈作为一个重要主题,无数次走进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迹,沿途祭拜牺牲在当地的红军先烈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为国牺牲的烈士,感受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

04.jpg

练红宁在第二次重走长征路时参观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位于四川省通江县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掩埋着25048位红军烈士,他利用春节假期到达那里,瞻仰和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寻访万里边关时,在海拔4280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他献上水果和香烟,举行了一场独特的祭奠仪式。在新疆小白杨哨所,他在卫国戍边英雄烈士墓前献上花束,聆听英雄故事,直到今天,他还一直与烈士后人保持着联系。

  练红宁:“这是对烈士的敬仰、尊重,我作为老兵,在那里两种感受,一是作为军人的自豪;二是对英烈的尊崇,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敬仰。”

  练红宁踏遍长征路,寻访红色遗迹,拍摄了上万张图片,发表了百余篇优秀的纪实文学,记录了长征路上的时代变迁。重走长征路归来,他视弘扬传播长征精神为己任,走进部队和学校、社区等做报告。为了向更多的人分享红军故事和长征精神,练红宁自学图片合成与排版技术,制作展板和展览架。2016年10月16日,在南京国防园火箭广场,练红宁展览了自己长征路上的1500张照片,后辗转多地展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来重温红色历史,感受长征精神。

  练红宁:“对我来说,虽然重走长征路非常苦,但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精神,我也比较快乐。因为我作为一个老兵,在部队多年的培养,对我们党的光荣传统、红军的精神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已经牢牢地铸在自己的心里,我认为我有传播这种精神的责任和义务。”

05.jpg

练红宁在巴中光荣院拜访百岁老红军王凤文

  转业后的这些年,练红宁一直在南京市双拥办工作,长期参与当地的《双拥报》和《金陵晚报·双拥周刊》的审稿与策划工作,协助指导驻地军校学员和基层部队的通讯员投稿,给予他们讲述强军故事展示军人风采的平台。

  在工作岗位上,练红宁一直以长征精神为指引,积极投入到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工作中,撰写了上百篇关于双拥工作的文章,记录国防建设新貌和军民鱼水深情,孜孜不倦地传播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军事文化。

  练红宁:“退役军人这个身份,促使了我永远是一个战士,一生都要想着为国家干一点工作,特别是为我们伟大的时代做一些事。后面的路还很长,后面的‘卷子’还很多,我会用军人的精神、军人的本色、军人的情怀,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做下去。”

06.jpg

练红宁创作的重走长征路展示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