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玲:“战地女神”自主择业,回到家乡农村当“村医”

  央广网1月16日消息(记者 杨鸿 董思思)刘亚玲,1963年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1984年,从第四军医大学护校毕业分配时,她主动放弃进入首都大医院的机会,积极要求到边境作战一线救护伤员。在4年的时间里,她七上阵地,舍生忘死抢救伤员数百名,被前线将士誉为“战地女神”,荣立一等功。战争结束后,刘亚玲回到学校继续深造,毕业后一步步成长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外科主治医生。2005年,刘亚玲转业时选择自主择业。经过3年时间的筹备,她在老家西安市高桥乡东马坊村开办了一所一级综合医院,全心全意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守护生命健康。2014年,刘亚玲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

001.jpg

刘亚玲当年七上阵地抢救伤员,被前线将士称为“战地女神”

  从西安市区出发前往高桥乡东马坊村,一路上,热闹的城市街景逐渐消失在身后,眼前出现的是一片片农田和稀稀落落的乡村。经过一段坑洼不平的土路后,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映入眼帘,这就是军转干部刘亚玲倾注全部积蓄,又东拼西凑自费创办的丰京医院。和城里的大医院相比,这里虽然地处偏僻,但对附近的村民来说,来这里看病却很方便。

  村民:“原来生病的时候,需要去省城的医院。现在不用了,我们来这里,第一时间就能看上病,很方便。”

  丰京医院规模不大,但却是一所能做手术、能住院、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一级综合医院,它的建立大大方便了周围十多个村庄、数千名群众的看病就医。在人们眼中,已经年过半百的刘亚玲,俨然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殊不知,在她的青春芳华,却有着一段战场上出生入死的传奇经历。

002.jpg

刘亚玲当年在第四军医大学留影

  1984年,21岁的刘亚玲完成了第四军医大学护校的全部课程,被分配到解放军总医院。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她竟然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进京机会,主动报名申请要到祖国南疆边境作战的一线去工作。

  刘亚玲:“我是1984年5月份提交的申请。当时老师给我们讲课的内容,都是讲前线救治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亟需解决。我觉得,如果我不身临其境去前线的话,就很难发现问题,更别提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正好在打仗,我就想,我一定要去前线,弄清楚救治伤员时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并争取找到解决方法。”

003.jpg

刘亚玲军校毕业去云南时,与家人在学校合影(殷广德摄)

  刘亚玲几经努力,终于被分配到离战场最近的原陆军67医院,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救护工作当中。工作中,刘亚玲记起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战场上许多受伤的战士因为伤口处理不及时,而终生伤残甚至牺牲。为了找到解决方案,她决定一定要亲身走上战场。

  刘亚玲:“我上前线并不是为了当英雄,而是想找出耽误伤员救治的真正原因。我在原陆军67医院时,写了7份申请。当时,领导可能觉得这只是一个女孩在闹着玩,就没理我。1986年3月,我探亲休假,但我没有回家,而是直接上前线了。”

004.jpg

当年在阵地上,刘亚玲与前线战士一起吃干粮、过战壕、蹲猫耳洞

  在战争一线的4年时间里,她先后7次走进边境作战的阵地,与作战部队的官兵一起吃干粮、待战壕、蹲猫耳洞。战斗一打响,她就来回穿梭于炮火硝烟之中,为伤员止血包扎,冒死救护了数百名受伤战友。这其中,就有战斗英雄徐良。因为她是那场边境作战中在战场停留时间最长、抢救伤员最多的女军人,因此,她当时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战地女神”和猫耳洞里的“南丁格尔”。

  刘亚玲:“尽管我曾有八九次差点儿牺牲,但只有一次受了伤。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让我好好活着,可能觉得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需要再去救人。”

005.jpg

1986年8月24日的《解放军报》报道了刘亚玲的事迹

  战争结束后,刘亚玲返回第四军医大学继续学习深造,主攻临床医学专业。埋头苦学六年后,她被分配到全国知名的西京医院,一步步成长为烧伤科和皮肤外科的主治医师。2005年转业时,刘亚玲选择自主择业,在被原单位返聘3年后,她再一次做出令众人惊讶的决定:放弃城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回到老家农村自费创办乡村医院。

  刘亚玲:“2003年我回家时,我们村的老支书就跟我说,亚玲啊,你看你保家卫国也已经几十年了,现在咱们村几条路都是泥泞小路,老百姓看个病都很困难,要不你就回村里办个医院,行不行?当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我始终认为,大城市的大医院好大夫有很多,不差我一个。”

006.jpg

刘亚玲自主择业后,回家乡为父老乡亲开办的乡村医院(董思思摄)

  为此,在自主择业后的三年时间里,刘亚玲一边上着班,一边做着筹建医院的准备。

  刘亚玲:“2005年我就选择自主择业,先是拿出自己的积蓄,再跟朋友借了些钱,开始慢慢盖房子。因为创办医院需要一个过程,包括办理土地的手续,还要购买一些医疗器材、招募医疗人员等等,花费了不少时间。2008年1月8日,医院的手续就全部批准下来了,但是因为天气特别冷,人手也还不够,所以等到3月份才正式开业。”

  2008年3月,没有拉横幅、摆花篮、放鞭炮等隆重的仪式……刘亚玲这所仅占两亩地、当时只有五位医护人员的乡村医院,悄无声息地开业了。

  刘亚玲:“丰京医院是一家一级医院,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当时还专门装修了一间手术室,给我做手术用,另外还有20张床位。开业那天,我们也没举办什么仪式,但我们一穿上白大褂,村邻乡舍就都知道我回来了。”

007.jpg

刘亚玲借着手机的光,查看患者的伤口恢复情况(董思思摄)

  医院开业后,周边四里八乡的乡亲生了病,再也不用跑去城里的医院,在家门口就得到了快速有效的治疗。为了让村民们少花钱,刘亚玲坚持一个原则:花最少的钱,用最合适的药,让病人尽早康复。遇到家里经济条件实在困难的村民,她还会拿出自己的退役金垫付医药费,甚至免费为伤残退伍军人看病治病。

  刘亚玲:“现在国家的医疗政策很好,我们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有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普通人能报85%,贫困户能报90%。但是,还是有一些家庭经济确实很困难,没有钱支付剩下的部分,我这里就都给他们免了。”

008.jpg

刘亚玲被授予“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称号

  由于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暖了人心更赢得赞誉,慕名而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小到头疼脑热、意外受伤,大到硫酸烧伤、肿瘤切除,刘亚玲都尽己所能进行医治。邻村的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患有恶性肿瘤,被多家医院拒收后,她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医院,刘亚玲凭借精湛的医术,成功挽救了老奶奶的生命。

  刘亚玲:“那位老太太去大医院看过,但麻醉医生不敢给她打麻醉,担心老人年龄太大醒不过来。那时候老太太伤口老流脓液,晚上也睡不着觉,非常痛苦。老人的儿子找到了我,我诊断后觉得可以治疗,就给她进行局部麻醉,切除了肿瘤,后来恢复得很不错,她也能平躺着睡觉了,老太太特别感激。”

  如今,刘亚玲的丰京医院已经在村里开办近13年,一直保持着“零投诉”的好口碑,这与她的精湛医术和敬业精神密不可分。这些年,除了周末和节假日,刘亚玲几乎日夜都守在医院,接诊、治疗过的病人数以万计。不管深更半夜,还是风霜雨雪,只要患者打一个电话,她都会争分夺秒上门去抢救病人。

009.jpg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刘亚玲积极组织生产抗疫物资

  2016年,出于医生的职业敏感,刘亚玲与同是退役军人的高山共同开办了一家消毒液生产厂。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消毒液成了紧缺物资,在外地的刘亚玲和高山立即赶回,紧急召回在家过年的工人,在大年初三就正式开工,生产的消毒液在免费捐赠给本地群众的同时,还紧急供应销往武汉、北京、上海等地。

  高山:“疫情发生后,我俩立刻从河北唐山启程。大年初一晚上六点出发,初二下午三点就赶回来了。同时,我们一路上向朋友借了上百万资金用来采购、储备消毒液生产的原材料,在全省是第一家开工生产的。”

010.jpg

刘亚玲向工作人员协调分发抗疫物资

  又是一个云淡风轻的清晨,身穿白大褂的刘亚玲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接诊工作。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当年战场上充满血性胆气的飒爽女兵,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但无论是战斗在炮火硝烟的战场,还是坚守在偏远冷清的乡村,刘亚玲从未忘记一个军人的职责与使命。

  刘亚玲:“虽然我现在退役了,但是军队这么多年的教育,我始终铭记在心,包括我那些战友是如何牺牲的,这些回忆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如果再有战争发生,只要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一定会去,而且我相信再上战场,我一定会比以前发挥更大的作用。”

011.jpg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退役军人》栏目记者采访刘亚玲(杨鸿摄)

  “穿过了断壁残垣,穿梭在生死前线。胸膛涌出鲜血,好似盛开红莲……”这首《盛开的红莲》推出的时候,那场血与火的战争已经结束了10多年,但是,刘亚玲非常喜欢这首歌,因为,这首歌里有对牺牲战友的缅怀,有对青春爱情的歌颂,歌词与旋律激荡着战士的热血忠诚。

012.jpg

芳华流逝,兵心永恒(杨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