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良:“退役老兵”变“扶贫尖兵”

  央广网定南1月7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郭小红)“定南烟草扶贫扶出了一个美丽村”。 居住在定南县岿美山镇寨头村的村民纷纷感叹,终于实现了“扎起篱笆养起花、油菜园里把菜摘、不把泥土带回家”的美好生活。

  说起这一切,村里的群众都说,李德良功不可没。

  定南县岿美山镇寨头村属边远山区,距定南县城50余公里,山势陡峻,沟坳纵横。2018年2月,李德良被选派为定南县烟草专卖局驻寨头村扶贫第一书记。李德良曾在福建军区师训处服役10年,退役后进入定南烟草工作。驻村工作以来,李德良入户走访、精准施策,活产业、兴旅游、拔穷根……这位“老兵”书记常年吃住在村里,用自己的才智和汗水带领贫困群众翻越一座座贫困大山。

  接地气的“村里人”

  “播种时行距要控制在20厘米左右,施肥不要让肥料直接接触到植株……”他正在油菜种植基地和脱贫户们有说有笑地忙碌着。由于常年在田间地头奔走,从外貌上已经看不出他和村民有什么差别。

  “种植油菜不仅可以美化乡村环境,还能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一刻也不能耽误最佳种植期”。在两年多的驻村扶贫路上,他对于发展种养已颇有心得。

  记得刚当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时,相比烟草工作得心应手,之前没有接触过扶贫的李德良也曾经感到困难和压力,但军人的坚韧性格让他毅然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从驻村第一天起,我就觉得我也是村里的一分子,全村580户2095名群众就是我特殊的家人”。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熟悉工作,他经常拿着扶贫政策材料反复研读,把军队工作的模式应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全村进行“大走访”。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拜他们为师,很快就摸清了寨头村的村情民意,为开展驻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守初心的贴心人

  谁家的红薯没有及时卖出去,谁家产生了纠纷,贫困学生在学校过得怎么样……贫困群众家的琐碎事情,是李德良时刻牵挂的事情。

  “这种番薯的品种叫红心番薯,含水分较多,口感软绵香甜,虽然个头不大,但胜在皮薄肉多,烧烤口感更佳……”在寨头村的贫困户黄象红菜园,李德良化身“主播”,在镜头前卖力吆喝。一旁的助手则娴熟地处理订单,回复线上留言。直播间里,不时传来粉丝们下单的消息,短短二十几分钟的直播在线销售番薯600余斤。“受多雨天气的影响,农产品销售比较困难,贫困群众生活压力增大。今天的直播活动效果很好,希望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渠道,让寨头村的番薯、油茶等特色农副产品走上更多市民的餐桌”。直播活动结束后李德良信心满满。

  帮扶对象黄辉平自小父母双亡,全靠爷爷和远在龙南市的大伯接济上学。2019年,他通过刻苦学习,考取了北京大学德语系。“小黄最亲的人不在了,我们就是他最亲的人”。李德良了解到黄辉平在龙南县城读书,周末就固定去他家重点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办理助学金申请,驾驶私家车往返40余公里亲自接送……一直以来,李德良如同亲人一般给予黄辉平信心和温暖。

  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李德良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普法宣传,积极化解村民的山地林权、邻里关系、家庭不和等矛盾纠纷。如今的寨头村,纠纷少了,大伙齐心协力谋致富,呈现出一片文明和谐的新景象。

  “多亏了李书记来回奔波,给我小孙女上好了户口,总算没有耽误上学”。原来,村民张建明的儿子和儿媳妇关系不好,一直在为小孙女跟谁姓而争执,导致未及时进行户口登记。眼看小孙女马上到入学年纪了,可愁坏了老张。李德良深入走访了解纠纷的来龙去脉后,在积极化解双方矛盾的同时,还不辞辛劳前往医院和派出所等单位办理相关手续,并最终为他孙女办理好了户口登记。

  “有事就找李书记”,如今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口头禅。在李德良看来,岗位虽然发生了转变,但服务对象都是老百姓,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从一名“老兵”到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李德良变换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

  奔小康的带头人

  “因地制宜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实现贫困户和村集体‘双脱贫’,才能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李德良驻村扶贫两年多来,结合寨头村实际情况的心得体会。

  寨头村竹林资源丰富,毛竹林总面积达1.5万亩。针对这一实际,李德良和村“两委”班子积极引进毛竹深加工企业。近两年来,村里新增了2家竹制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超过200万元,解决了60多人的就业问题。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定南烟草加大驻村帮扶力度,整合各项资金共投入14余万元,实施了两条出口路、危旧土坯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民生项目,累计硬化通组公路13公里,2020年实现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285人全部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