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军区锦州第二干休所文职人员扛起新责任 抢救挖掘老兵红色故事

  中国国防报讯 董立鹏、特约记者姜玉坤报道:“每个共和国老兵,都是一本红色故事集!”元旦前夕,辽宁省军区锦州第二干休所文职医师王浩,从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离休干部毕铁村身上,抢救挖掘出7个红色故事。

  “萌生抢救挖掘红色故事的想法,源自一段特殊的经历。”2018年12月,王浩从锦州医科大学应聘到该干休所担任文职医师。上岗时正赶上离休老干部、抗战老兵郑海龙的老部队派摄制组来宣传他的抗日事迹。不料,郑老刚刚过世,没留下什么影像、文字资料。当大家得知郑海龙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抗日故事没被挖掘出来时,既意外,又惋惜。

  细心的王浩发现,这个干休所的老干部,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参战的老兵,平均年龄为93岁,最大的98岁,最小的87岁。“不能让这些老前辈的英雄事迹,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失。”王浩越想越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决定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出这些共和国老兵身上的红色故事。

  事不宜迟,说干就干。王浩每天都利用为老干部就诊、体检等时机,请这些老兵口述当年在战火硝烟中看到、听到、经历过的战斗故事,晚上则整理采访录音。对缺少细节内容的,就多方查找军史资料,一一核实,直至把内容补充翔实。然而,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王浩越发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他向所里其他7名文职人员发出倡议,大家当天就全员加入了“抢救挖掘红色故事”的行动之中。

  “8名文职人员用心、用情、用力挖掘红色故事的行为令人感动。”干休所所长张翊国向记者介绍说,8名文职人员闲暇时间,几乎都在忙着整理采访录音资料,撰写红色故事,有时忙到通宵。对此,所里专门为他们腾出一间房,提供电脑、办公桌、打印机,还加了一张床,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这些年岁大、各种慢性病缠身的老兵,有的吐字不清,有的听力下降……与他们沟通交流比较困难。有时为挖掘一个故事,这些文职人员常常要不厌其烦地打各种手语,有时不得不找老兵的儿女当“翻译”。“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也要把共和国老兵经历的战斗故事整理出来。”已抢救挖掘出10多个红色故事的文职医师任一深情地说。

  “每个英雄故事都蕴藏着巨大的正能量,抢救挖掘出这些故事,不仅能够激励他人,同时也能够让自己的灵魂受到洗礼,从中找到差距和方向。”文职人员王凤龙告诉记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熠熠生辉的形象,让自己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抢救挖掘红色故事,与时间赛跑。如今,在该干休所文职人员的努力下,已经抢救挖掘的60余个红色故事,成为驻军部队主题教育活教材。


  点 评

莫让红色故事成“过往”

  ■姜玉坤

  合上采访本,记者感慨万千:随着一个又一个共和国老兵的老去,他们承载的红色故事也随之消逝。辽宁省军区锦州第二干休所文职人员,抢救挖掘红色故事的做法,值得点赞。

  我军在9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创造了无数举世瞩目的战争奇迹,涌现出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红色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红色记忆,凝结着红色传统,流淌着红色血脉。

  抢救挖掘红色故事,对官兵了解“红色家谱”、接受精神洗礼,传承红色基因,激励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社会深化国防教育,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尽管社会各界对抢救挖掘红色故事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有些单位疏于整理一些共和国老兵身上红色故事,而导致红色教育资源的流失。因此,要结合实际拿出有效的办法,莫让红色故事成“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