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亮:“空降农民”扎根乡村写春秋

  新华网广州12月24日电(黄玫 陈雪莹)出生河南,曾于湖北服役多年,他为什么会选择“空降”南粤山区,当起现代农民?历经炎夏冷冬、坎坷与沧桑,他是如何让八一生态农场“霜后开花”?从退伍军人到创业党支部书记,他如何带领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创业22年来,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贾东亮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让荒山野岭变成了美丽“庄园”。

  当前,我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贾东亮的创业经历对于乡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新华网融媒体调研团队走进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南街镇黄盆村的八一生态农场,解读“空降农民”贾东亮的创业故事。

01.jpeg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八一生态农场场长贾东亮。林晓蕾 摄

  从蹲下去到站起来 “空降农民”扎根乡村

  12月中午,阳光明媚,57岁的贾东亮站在黄盆山的半山腰上,为山茶花嫁接。这里是他成为“空降农民”的着陆点。

  贾东亮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的农村,凭着努力踏实和聪明才智,曾成为空军空降兵某部副团职参谋、授少校军衔。1998年,在退役之际,从小怀着“庄园梦”的贾东亮毅然决定去遥远的岭南山区办农场。

  “刚创业时条件艰苦,住在村民废弃的破鸭棚里,一天一块钱的租金,夏天与蚊蝇毒蛇为伴,冬天与寒风阴雨相随。”贾东亮说。

  开渠引水、平土挖塘、栽种果树……创业第二年,池塘里的莲藕有了收成,贾东亮挑着100多斤的莲藕,一路哼着小调,和岳父一起走向市场。

  “卖……卖莲……”当贾东亮要蹲下身叫卖的时候,他低头看着满是泥巴的脏衣服,退怯了。岳父看着满脸通红的贾东亮说:“有我在旁边助威,没什么可怕的。今天你能蹲下去,以后就能挺直腰杆站起来。”

  岳父的话仿佛一缕阳光照进了贾东亮的心扉,他放声叫卖了起来:“卖莲藕!卖莲藕!一元五毛一斤咯……”

  从羞于叫卖到不懂讨价还价,贾东亮在市场上吃过不少亏。农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要了解市场,适应市场,把握市场。

  1999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临近丰收,农场的菠萝和香蕉树被冰霜覆盖,大量倒伏,鱼塘冻结成冰,贾东亮十多万元的安家费血本无归。是卷铺盖另寻出路,还是留下来继续奋斗?贾东亮站在寒风中思考了很久。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贾东亮接到了一通电话。广宁县南街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政府决定对霜灾受灾户拨发救济款。贾东亮领到了4000多元救灾款,钱虽不多,却是这个山区县受灾户中金额最高的,他的心感受到了温暖……

  现代农民科学养殖 生态农场“霜后开花”

  “以前什么都想种,现在明白在山区创业不仅要干劲,还要有科学头脑。”霜冻过后,贾东亮根据专家建议,调整了农场的产业结构,开始大量种植沙糖桔、沙梨等耐寒作物。

  数年后,八一生态农场的沙糖桔获得丰收。

  贾东亮认为,现代农民要学会科学种养,从书本上学、向老师学、向同行学、在实践中学;作为场长,更要成为“行家里手”。

  “刚来广宁的时候,别人养肉猪,我就卖猪苗;别人卖猪苗,我就养种猪;现在不少人养种猪,我就养野猪。”在养猪的探索中,贾东亮总结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变”的创业经验。

  “我现在不仅会给猪打针,还会给母猪接生。”贾东亮爽朗地笑了。他不仅是农场的技术员,平时还免费帮助周边农户解决种养难题。

  手机掌上管理农场、鱼塘定时定量投喂、增氧机自动开关……随着“互联网+”成为生产力,贾东亮和他的团队也在探索智慧农场的发展,让高科技助力八一生态农场智能化。

02.jpeg

贾东亮在农场喂养鸡鹅。林晓蕾 摄

  塘里鱼游蛙跃,栏里鸡欢鸭畅。如今,八一农场已形成种养结合的“猪-沼-鱼-果”生态模式,规模达一千余亩,涵盖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年均产值约400万元。山上一片林,山腰一园果,园中一群鸡,山脚一口塘,平地菜花香的新农村景象令人欣喜。

  退伍不褪色 创业支部结出“致富果”

  “穿上军装,我是名军人;拿起锄头,我仍是名战士!”2015年,贾东亮申请成立创业党支部,把有志于发展“三高”农业的复退军人党员组织起来,以“支部+协会”的形式共享资源,“一帮三”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2019年,他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贾东亮成了“名人”,战友、同行纷纷来农场参观学习,他总是乐呵呵地分享心得、解答难题。

  “通过嫁接可以让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减少生长年限。”冬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在贾东亮的脸上,他拿着刀片处理砧木和接穗,熟练地用塑料薄膜固定二者。他一天可以嫁接约300棵树。

  身旁的学员刘富,是韶关市南雄古田农业开发公司的创始人。在听了两次贾东亮的授课后,驱车几百公里前来请教。刘富笑着说:“嫁接技术学会了,回去还得多练,提升农产品的品质。”

03.jpeg

贾东亮为树苗嫁接。朱皓 摄

  贾东亮表示,未来农场将发展生态观光和旅游业,让大家来这里“听”创业故事,“尝”创业果实。“八一农场的产品供不应求,但是当地村民们的农产品需要对接市场。最近我们参加了县里的电商培训班,准备打造‘东亮直播间’,把更多广宁土特产推广出去。”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据广宁县委宣传部统计,如今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97家、家庭农场398家,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金山银山”。

  在中国这片热土上,众多乡村的创业者借风扬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你追我赶、各显其能;正如同八一农场那棵“铁冬青”,历经炎夏冷冬,紫红色的果实累累,可谓“万紫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