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明:驻村扶贫1200多天,镌刻在十八盘村的乡土深情

  梁建明,河北省涞源县人,1982年参军,在原北京军区部队服役14年,1996年志愿兵转业,现为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涞源县供电分公司供电所所长。转业24年来,他从电费核算员做起,一步一步成长为企业中层干部,不管身处何种岗位,始终坚守军人品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从2017年3月至今,他受公司指派,先后担任两个偏远山村的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长,带领公司3名同为志愿兵转业的老兵扎根山乡,驻村帮扶,为家乡的脱贫攻坚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央广网8月22日消息(记者杨鸿 张灵雨)雨后,大山深处的河北省涞源县十八盘村云雾缭绕,空气清新,仿若走进人间仙境。一阵喇叭喊话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梁建明介绍说,这是附近的旅游景点“空中草原”又来游客了,村干部正在通知各户村民把马匹拉到山上排号,方便游客租赁。来十八盘驻村帮扶两年多了,梁建明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尽管生活比较艰苦,但作为从山村走出来的转业军人,他对这片土地保持着深深的赤子情怀。

  梁建明:“这个地方毕竟生了咱,也养了咱,我们当了一回兵,转业回来了,要为家乡服务,也要给乡亲们办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这点微薄的力量。”

01.jpg

梁建明当年的军旅照

  涞源县地处太行山、恒山、燕山的三山交汇处,不久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1966年出生的梁建明,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山里娃。1982年9月,他怀揣走出大山的梦想参军入伍,在部队里先后担任过通信员、给养员,改转志愿兵后担任司务长,每一个岗位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在担任司务长期间,还赢得了集团军首长的表扬。

  梁建明:“1992年7、8月份左右,我们集团军首长到了我们连队查看后勤管理,他进了我们的伙房,就拿起了我的伙食账本,让我打开保险柜,对着帐,查点现金。查完以后,没有一分钱差错,都对上了。后来还查账目公布栏和食谱,对我本人当场进行了表扬。到了年底,我被评为了优秀司务长。”

02.jpg

山雾缭绕,这里是美丽的十八盘村

  1996年7月,梁建明转业回到涞源,在县电力局当了一名电费核算员。在这个岗位上,他继续发扬在部队时的“红管家”精神,清清楚楚理账,清清白白做人,经手的账目高达上亿元,从没出现过任何差错。

  梁建明:“当时因为工矿企业比较多,所以每个月的电费都很多,大约有二三百万元,一年下来,大概有三四千万元。我当了六年电费核算员,在收电费这件事上,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因为为人正派,做事踏实,梁建明获得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后来相继走上了工会副主席、经营管理部主任和供电所所长等职务,由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公司的中层干部。2017年3月,公司加大了扶贫工作的参与力度,选派梁建明和公司里同为志愿兵转业的蔺义田、高从山、马爱军一道,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参加了县里的扶贫工作。

  梁建明:“我们局长也当过兵,他说,因为你们当兵时间长,在部队里有一定的经验,就把我们四个都安排做扶贫工作,我们四个人到现在一直在开展扶贫工作。”

03.jpg

十八盘村危旧房屋改造前

  接到命令,他们四个人就像当年在部队一样,打起背包就出发,沉到北部山区的金家井乡,对五个村的贫困户进行了精准识别,并在这些村开展扶贫工作。第二年,扶贫工作队进行调整,梁建明又带领四个人的工作队来到了十八盘村。那时,村里的危旧房屋改造帮扶项目刚启动,工作队遇到最棘手的事,个别村民对旧房改造政策不理解,不愿意搬,梁建明就和队友们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

  梁建明:“我们县有几个提前建新村的,就带他们到那去看,室内有卫生间,把屋里都装修好了,他们自己带点日用品就可以搬进去住了,非常方便,非常好。他们参观后受到触动,回来后,就同意和支持拆迁。”

  拆迁工作顺利推进,十八盘新村开始了在原址上新建,经过4个月的紧张施工,56栋新居很快拔地而起。竣工交付后,梁建明又和队友们帮助乡亲们收拾新房,乔迁新居,就连国庆节也顾不上休息。工作队成员马爱军回忆起村民当时入驻新居时的情景,至今还颇有成就感。

  马爱军:“我们举行了交房仪式,老百姓都非常高兴,我们工作队几个人也挺高兴,帮他们搬搬家。住上了新房以后,他就说了一句话,感谢我们党政策好,新房子确实漂亮,他挺满意。”

04.jpg

如今的十八盘村新貌

  十八盘村毗邻当地知名的旅游景点“空中草原”,多年来,村民们通过家家户户养马,为景区的游客提供骑乘服务来挣取一定的收入。可是,由于景区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上,村集体又缺少资金,因此,一直没有为山上的马场接入电源。在梁建明和队员的协调下,公司投入25万元,为派马场和景区的农家乐新增了一台200千伏安的变压器,并架设了电线,为靠旅游致富的村民提供了方便。

  村民:“以前没有电,我们早晚喂马都得打手电,马场连充电的插座都没有,游客们经常抱怨。现在有了电,各方面都挺方便,游客也满意,咱们不愁挣不着钱。”

05.jpg

为十八盘马场架设变压器

  通上电后,梁建明又带着工作队帮助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与村干部一起规范马群管理,改变以往马粪遍地的现状,经营环境优化后,农家乐的生意也被带动起来。在依托旅游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梁建明针对十八盘村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低的问题,又请来农科院的专家对当地土壤进行检测,对适宜种植的农作物进行论证,在十八盘村试种成功了收益较高的黄金薯和紫薯,让村民实现了可持续增收。

  对于村里的特困群众,梁建明带着队员与他们结对认亲,给予一对一的重点帮扶。村民张记年患股骨头坏死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就连走路都必须拄着双拐,虽然已经50多岁,但平时只能和80多岁的老父亲相依为命。梁建明带着他到医院进行了慢性病鉴定,借助国家的医疗扶贫政策成功进行了手术,如今,张记年终于扔掉了拐杖。

  张记年:“现在能站起来,并且能做饭了,以前做饭身体得斜着,稍微动一下就疼得不行。”

  张记年能走路了,梁建明又与村里协调,为正处于手术恢复期的他安排了相对轻松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可以领到几百元的工资,再加上低保,父子俩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

  张记年:“他们对我们真是不错,经常过来帮助我们。我从心里感激他们,对生活更有信心了。”

06.jpg

梁建明(左二)在村里的马舍了解马匹过冬情况

  梁建明和队员都是年过五旬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正是人生负担最重的时候,为了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他们宁愿背负对家庭的歉疚,把老人托付给爱人和兄弟姊妹照顾。转眼间,他们已经驻村扶贫3年零6个月,整整1200多个日夜。

  梁建明:“顾不上管家里的事情。不过现在也挺方便,家里有什么事,我们晚上跟家人通视频电话,就把事情都安排了。有点儿小事,就让家里克服克服,别的事儿,找兄弟姐妹帮帮忙,家务事就都解决了。”

  这支转业志愿兵组成的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的点点滴滴,让乡亲们看到了退役老兵的军人本色和爱民深情,亲切地称他们为“老兵班”,叫梁建明为“老班长”。公司的上级单位国网河北保定供电公司党建部的张剑恒,对梁建明和他的退役战友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剑恒:“像梁建明这几位退伍老兵,在我们保定供电公司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用实际行动彰显了这个群体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07.jpg

梁建明和村民打成一片

  这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梁建明当年在军营时唱过的歌,作为重返故乡的退役军人,也许因为曾经远离过家乡,所以对乡土的眷恋才如此深长。对于十八盘村的美好明天,这位54岁的转业老兵充满了憧憬和自信。

  梁建明:“我们今年计划给这个村进行绿化,种了1000多棵树,有松树、柏树、国槐,我们还在树底下埋上花籽,种了花。到时候你就看吧,到处都是鲜花。”

08.jpg

4个志愿兵转业的老兵扶贫路上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