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不褪色 扶贫当先锋——我区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速写

  本报记者 刘 莉 通讯员 蒋林海

  “房子建起来了,又有了经济收入,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今年4月,桂平市下湾镇龙岭村贫困户莫奕山的新房开工建设。看着自己的新房一天天“长高”,莫奕山笑得合不拢嘴。

  莫奕山今年64岁,是一名退役军人。自从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与下湾镇龙岭村开展结对帮扶以后,莫奕山就被列为结对帮扶对象。如今,莫奕山不仅建起了新房,还有了自己的产业,养了120只鸭,当起了“鸭司令”。

  莫奕山只是我区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开展脱贫攻坚取得积极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场,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成为一支活跃在八桂大地脱贫攻坚前沿的生力军,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强大力量。

  致富有了领头雁

  “我手上的都是村民上山采摘的野生竹笋,现在做成了开袋即食的休闲风味食品……”

  4月10日,一场“村播”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泗安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热闹地进行,泗安村村民冯慈军向全国网民推荐家乡特产。

  近年来,桂林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加大对恭城嘉会镇泗安村的帮扶力度,协调中央电商办,帮助该村加入阿里巴巴全国农产品直播“村播计划”,还为村里培养了5名农民主播,利用淘宝直播平台,每月至少4次的直播,为村里销售柿饼、竹笋、艾草、芋头、瑶药药膳、土鸡蛋等家乡特产,每次都带来3000个左右的订单。去年全村通过电商销售的农产品销售额约350万元。

  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针对结对帮扶的下湾镇下湾村、龙岭村有水面丰富和养殖蛋鸭的传统优势,扶持这两个村抱团发展蛋鸭养殖产业。目前,两个村的蛋鸭存栏6000多羽,日产蛋300多公斤,年产值可达90万元。此外,还帮扶下湾、龙岭两个村开发当地优质大米、腐竹等群众直接参与并受益的产品,开展“消费扶贫”活动。截至今年3月底,共帮助两村销售鸭蛋、腐竹等农产品10万多元,群众增加了收入,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攻坚新添生力军

  “清明村除了1户因大病暂时无法脱贫外,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近日,记者在龙州县彬桥乡清明村采访,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梁志恒高兴地告诉记者。

  退役军人梁志恒是一名老党员,2011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退役不褪色,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指导下,牢记使命与担当,带领村民种植了4400亩“双高”甘蔗,并将2300亩土地实施流转。如今,该村仅甘蔗种植、土地流转两项户均年收入就达3.6万元。他还带领乡亲们在甘蔗地养殖土鸡,形成生态化“蔗海养鸡”模式。该项目每年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

  “精准脱贫,激发内生动力才是根本。”崇左市大新县榄圩乡武姜村驻村第一书记雷洪向引导全村扩种酸梅,如今青梅年产量超2000吨,产值1200多万元,武姜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青梅村”。凭祥市上石镇板旺村驻村第一书记李远强,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边关军旅文化旅游产业,以板旺村上黎屯法卡山红色旅游项目为契机,打造板旺村乡村建设特色风景;灵城街道白水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卢业明将牛杞塘自然村打造成为全市休闲旅游示范村,他与种植户自发捐资13万元筹办“灵城街道白水柑果文化节”,一天签约销售水果20多万公斤。

  据统计,目前我区退役军人在村党支部任支部委员的有2403人,任村委会成员的有2000人,这些活跃在扶贫一线的村(社区)两委退役军人,给乡村建设带来了一番新气象。在他们的带领下,不仅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村容村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业就业促脱贫

  我区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用好退役军人创业优惠政策,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退役军人,指导各级协调落实创业金融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吸收入社、就业带动、股份合作、结对帮扶等方式,把贫困退役军人纳入扶贫产业链。

  玉林市十佳自主创业退役军人周祖文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指导下创办了养殖有限公司,先后与1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安排就业。同时,还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开展产业扶贫,与200户农户签订协议,对产品进行保价回收,带领农户尤其是贫困户通过养鸡实现稳定增收。

  为了多渠道帮助退役军人就业,我区建成“广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网络平台”,引入社会力量为全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服务。与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共建“退役军人教育学院”,推动退役军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深度结合。

  我区相关部门还开展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加强贫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对有就业培训意愿的贫困退役军人,积极引导其参加技能提升行动。通过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技能。在去年全区举办的68场次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上,4814人签订就业意向,助力退役军人踏上了全面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