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之家”的光荣担当——各地光荣人家万众一心战疫情

  不见战火硝烟,却有生死考验;没有瞬息万变的敌情,却有桀骜不驯的疫情。在这场时间之紧、难度之大、处境之险的特殊“战争”中,数以千万个悬挂“光荣之家”牌匾的家庭及儿女,用行动书写忠诚奉献,用大爱诠释责任担当,用“最美逆行”述说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抗击疫情的动人壮歌,绽放出最亮眼的奉献之光、大爱之色。

  一朝披征衣,终生侠骨香。正如一位光荣人家老人所说,门楣上挂上“光荣之家”牌匾,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担当与责任。它时时激励我们牢记曾经的军人身份,坚守“若有战,召必回”的不屈信念,在国家有难,人民有难的时候,为国家为人民赴汤蹈火,再写军人的血性担当。

  “呐喊一声有我在”。无论何时呼点,他们都会响亮回应,一群习惯答“到”的人,又成为“逆行”的人——

  阵前无人点名,霎间有人出征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抗击疫情的信号弹在大江南北升空,闻战而动的集结号在耳畔吹响。尽管阵前无人点名,但霎间有人出征。“光荣之家”的儿女在前方后方,踊跃“逆行”,与身披征衣的军中迷彩共同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上百名老兵齐刷刷地写下6个字:‘我报名,我参加’!”回想起1月31日上午的那次报名接龙,67岁的军转干部雷恩富依然热血沸腾。几个画面让人感叹——

  1月28日,一条退役军人防疫志愿者队伍报名“接龙”的消息,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群中刷屏。很快,一支21人的防疫志愿者队伍组建完毕。

01.jpg

大连市甘井子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群组成的防疫志愿者队伍

  没有专门做动员,疫情就是召集令。几乎就在同一时刻,该区其他退役军人群体也迅速响应:“退役系统工作人员志愿者20人集结完毕!”“企业军转干部志愿者13人已经就位!”“退役士兵志愿者18人随时待命!”

  战“疫”阵前,老兵勇出列,其实这一幕早在雷恩富的预料之中。作为一名老兵,他最懂大伙儿的心思:军人的使命感,已深深融入血脉。

  “17年前,我曾写过一封申请书:作为一名军人,就该上战场;作为一名护士,就该救死扶伤;作为一名党员,就该冲锋在前……17年后的今天,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作为一名有着医护工作经验的老兵,更是责无旁贷!”连日来,一封按着红手印的请战书火爆“朋友圈”。

02.jpg

  请战书的落款签名是李晓静。这位17年前就曾进驻小汤山医院参加抗击“非典”战斗的原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护士长,2012年7月自主择业,在上海浦南医院护理部当副主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李晓静第一时间向所在医院党委写了请战书。1月27日晚,她带领48家医院的50名护理队员驰援武汉。

  “我想当志愿者,去一线帮忙。” 转业待安置的重庆退役军人李尚云本可在家休息,但疫情发生后,在部队当过卫生员的他再也坐不住了,几经辗转,获得批准入队;“我是退役军人,请让我上。”疫情发生后,江西省靖安县的程业虎第一个递交了请战书……

  一声“到”,一生“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全国各地,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和后方,一声声“我报名,我参加”不绝于耳。此生都在“立正”,本色从未“稍息”。无论何时呼点老兵的名字,他们都会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响亮回应。

  逆行的面孔让人动容!祖国和人民一声召唤,母亲吻别甜睡的婴儿,儿女瞒过年迈的父母,丈夫告别新婚的妻子,义无反顾走上抗疫战场

  从没想过被铭记,但不想被忘记

  一日从军,一生当勇;一朝入伍,军魂入骨。在抗击疫情的行动中,每一名老兵脱下的是军装,忘不了的是“冲锋记忆”。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申请重返战场,和战友一道抗击疫情。”近日,重庆市武隆区长坝镇民主村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郭廷海向长坝镇党委递交了一份请战书。

03.jpg

  在武隆区,和郭廷海一样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主动走上防控一线的还有200余名“兵支书”。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在这些“兵支书”的带领下,各村均在路口设立哨卡、采取人员出入管控措施,做好进村路口检查和疫情宣传工作。

  “我们村设立了8个哨卡,有效地减少了人员的流动量。”黄莺乡黄莺村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刘其发介绍,自疫情暴发后,他带领150余名村干部、党员、群众志愿者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采取排班制,把任务落到每个人头上,确保任务高效完成。”刘其发说。

  在后坪乡白鹤村,村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黄作发发动村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志愿者共40余人,组成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小组,对全村划分责任区域,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并建立微信群,逐户逐人进行每日生活情况汇报,做到疫情防控家喻户晓,登记排查不漏一人。

  “连日来,‘兵支书’坚守在防控一线,体现了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的优良作风。”据统计,在200余名“兵支书”的带领下,各村志愿者共发出宣传册数万份,排查外来车辆近1000辆,累计排查登记5000余人。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高新园区黎明村,一位拄着拐杖、戴着口罩和“义务巡防员”袖章的老人站在村口,为每个进出的村民测量体温。他叫黎晓洪,是一位有着36年党龄的退伍老兵。去年因一次意外右小腿开放性骨折,一直用支架固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得知村里防控人手紧张,伤势尚未痊愈的他拄着拐杖走到村委会,主动请战。

  “危难之时,没有‘值不值’,只有‘该不该’。”黎晓洪朴素的话语,传递着千千万万老兵火热的心。他们从来没想过被铭记,但不想被忘记。一次又一次,只要祖国召唤,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2月5日清晨,湖南省望城区光明村的蔬菜地里,周立新和数十名志愿者正在忙着采摘打包新鲜蔬菜,将其捐赠给湖北武汉战“疫”一线。周立新是一名军属,他的儿子周豪杰是一名现役军人,前不久,镇里刚刚为他们家挂上了“光荣之家”的荣誉牌。往年这个时候,周立新都在忙着安排工人播种采摘和配送蔬菜,今年疫情发生之后,他毅然决定为武汉捐赠蔬果,并迅速召集周边村民开展采摘工作。“我愿做一名战‘疫’后勤兵,为战胜疫情贡献力量,也希望给在部队服役的儿子树立榜样,让他扎根军营,报效国家!”周立新坚定地说。夜幕降临,载运6吨齐心白、29吨包菜、5吨雪里红的四辆货车从湖南省光明村奔赴武汉,为当地群众送去温暖和祝福。

04.jpg

周立新带领村民采摘蔬菜

  从一个多月来抗疫路线图、群英谱中,我们还看到这样的图景:

  ——“组团”出征让人敬佩:大年初三,上海退役女军人李晓静率50名“娘子军”驰援武汉;大年初九,一支由多名退役军人在内的西安大兴医院援鄂医疗队增援武汉。连日来,重庆市大足区高坪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刘波与儿子、退役军人刘长春,从大年初一到初五,连续5天一直在一线忙碌,协调安排社区疫情防控、开展入户摸排、做好重点人员排查……父子俩的手机闹钟声都是部队的起床号,而来电铃声都是战场上的冲锋号。

05.jpg

  ——“孤军”出战令人动容:大年三十,参加过长江抗洪、抗击冰雪灾害的退伍老兵,河南沈丘县农民王国辉,驱车500公里,给武汉市民送去5吨蔬菜。安徽潜山小伙儿石李峰退役后一直从事铝合金门窗制作。大年初二,他从媒体上看到火神山医院急需施工人员的消息,当晚就告别了家人,驾车赴武汉援建火神山医院。山东退役军人王晓驱车千里,从山东淄博到达武汉府河收费站高速路口,将车上的10万双医用手套交给武汉的志愿者。返程前,王晓吃了一碗方便面,他说还要再拉一车。

06.jpg

  ——死而后已的出征催人泪下:“本来该给刘大庆开一个隆重的追悼会,但疫情期间只能一切从简。”吉林北车站派出所所长刘罡说,“这样送别战友,很遗憾。”春节,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刘书军本想着与父母团聚,并准备自己的结婚事宜,但因为防疫任务重,刘大庆一直没抽出空和自己的“小棉袄”说上几句贴心话。1月27日,刘大庆在疫情防控执勤一线突感身体不适,尽管领导和同事们劝他回家休息,他却坚持要回到岗位,把未完成的工作做完,不料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抢救无效不幸殉职。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一直以他为骄傲,如果有来生,我还支持爸爸去当兵、当警察!”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刘书军泪如泉涌。“因防控工作重、人员紧张,每天路口执勤结束后,他还主动承担派出所疫情防控的后勤保障工作,晚上还要参加备勤值班。”吉林北车站派出所教导员樊雪峰说。

  无数网友曾经点赞:有了他们,就有了希望和力量。

  有人羡慕“光荣之家”,因为它象征着光荣和骄傲。但有谁知道,“光荣”二字里包含着多少付出、多少牺牲,恐怕也只有军属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抗疫中与牺牲和奉献为伴,正让她们期盼让“光荣之家”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支持丈夫该付出 战“疫”关口不缺席

  “疫情当前,医院就是我们的战场。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我还是哥哥,都会做出一样的选择,肯定要往前线冲。”疫情发生后,杜富国的妹妹杜富佳、弟弟杜富民便放弃休假,从1月27日开始在医疗岗位上值班。此消息一出,网络上迅速聚起一波点赞军属的热潮。

07.jpg

  其实,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军属就像杜富国的弟弟妹妹一样,挑起了爱国爱民的担当。有这样几个故事曾经刷屏。

  ——“抗疫比团聚更重要。“我已到家,你不用再担心了,好好执勤训练。”大年初三,距离李鑫到部队探望丈夫仅过了80多个小时,她就从丈夫所在部队驻地福建省福清市急匆匆地赶回了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李鑫是镇综合执法办公室信息中心主任兼下面村的包村干部,刚回到老家就投入到了疫情防控中。在向丈夫电话报平安前,她已安排好包村工作并查看了各村网格员上报的疫情防控信息,忙得连一口热乎饭都没来得及吃。

  李鑫干练的作风,一方面是工作的历练,一方面也是怕丈夫问来问去。她说:“作为一名军嫂,要懂得报喜不报忧,再说抗疫比团聚更重要。等疫情过去了,我再给丈夫和孩子补上‘团圆假’。”

  ——“你赶快去吧,我的病不要紧。”在英雄城南昌,有着一位深明大义的军嫂。“你赶快去吧,我的病不要紧的……”每天,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三里乡武装部部长万先强的妻子张海燕总会催促丈夫赶快到抗疫岗位上,尽管她知道自己说的话丈夫不会信,但是她还是照例这样做了。张海燕身患恶性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特别需要人照顾,但她懂得丈夫遇到任务从来都是雷厉风行,她不想因为自己而让丈夫作出改变。

08.jpg

  ——“咱们的婚礼再延迟一次吧。”1月下旬,湖南省益阳军分区桃江县人武部保障科助理聂槃怀着忐忑的心情向未婚妻曾倩提及了推迟婚礼的事情。曾倩虽然感到有些遗憾,但还是同意了。这是他们第二次推迟婚礼,第一次是因为聂槃要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双方父母听说后却一致表示不同意:“益阳现在还没有确诊病例,怎么说不办就不办婚礼了?再推迟,别人怎么想?”后来,经聂槃和曾倩两人一再相劝,双方老人才勉强同意。

  ——“在家,我是后方的‘天。”“乖乖,知道武威到武汉有多远不?”“爸爸说1600多公里……”从大年初二开始,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武部军事科参谋卜磊的妻子毛雪梅便远赴武汉支援抗疫,患唐氏综合征的女儿,每天都要用手机与在武汉火神山医院结束一天工作的妈妈视频聊天。妻子毛雪梅总是说不上几句话,就移开屏幕擦拭泪水。在去武汉之前,毛雪梅曾征求丈夫的意见,卜磊告诉她:“你去吧,家里不行让父母来帮帮忙,关键时刻军人军属就该冲上去。”如今,每天长时间戴口罩,毛雪梅的耳朵、鼻梁和脸上被勒出深深的红印,但她觉得没什么,“在家,我是后方的‘天’,但在任务来临时更是前线的将。我干好了,丈夫和女儿会更安心。”

  文 / 本刊 景后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