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退役军人进校园 点燃学子爱国情

近日,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办的“退役军人展风采·红色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分别走进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本部)、重庆两江新区西大附中金州学校。三位模范退役军人李东江、肖勇、谢彬蓉以亲身经历为笔、以家国情怀为墨,为师生带来了两场震撼心灵的红色宣讲。

他们用战火淬炼的信念、扎根山区的坚守、国防教育的使命,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爱党爱国爱军的种子,激励新时代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重任。

战旗飘扬:李东江的战场与信仰

“青春有很多样子,很庆幸我的青春有穿军装的样子。”身着军装的李东江站在讲台上,目光坚毅。这位参加边境战争的一等功臣、中央军委授予的“突击英雄连”连长,用沙哑的嗓音将师生带回硝烟弥漫的战场。

1969年,刚满18岁的李东江走出校园,踏上从军报国之路。在边境战场上,他与战友们连续作战26天,直面真刀真枪的生死对决。“敌人,不是电影里的反派,也不是游戏中的BOSS。战争,是必须用血肉之躯捍卫国土的生死较量!”他回忆道。全连官兵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钢铁意志,消灭敌军104人,最终被授予“突击英雄连”称号。如今,这面染血战旗仍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退役后,李东江初心不改,在江北区创办“东江聊天室”,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担任“战旗”志愿服务队队长,带领老兵投身社区服务。他说:“军人的本色是永恒的,战场上的勇气同样能在平凡岗位上发光。” 

大凉山的星光:谢彬蓉十年支教点亮希望

“孩子们的眼睛,是我见过最亮的星星。”全国道德模范谢彬蓉的故事,让在场师生热泪盈眶。这位曾服役20年的大校军官,退役后毅然扎根四川大凉山腹地,在海拔3000米的扎甘洛村支教十年。

2015年,谢彬蓉初到扎甘洛村时,教学点仅有3间土坯房,10名六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不足20分。面对语言不通、资源匮乏的困境,她将军人的韧劲化作教育智慧:用石子、土豆教数学,编歌谣学拼音,开设音体美课程,组织课本剧表演……“当过兵的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她笑道。十年耕耘结出硕果:2023年,扎甘洛村教学点一年级成绩跃居全县第一,多名孩子走出大山,进入城市中学、大学深造。

如今,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大凉山,但谢彬蓉始终难忘孩子们的话:“老师,我们要用知识改变家乡,建设祖国!”她动情地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播撒信仰的种子。这些孩子,就是未来中国的脊梁。” 

边境线上的誓言:肖勇的国防教育新征程

“祖国山河,寸土不让!”原侦察营长肖勇讲述2017年洞朗对峙事件时,全场掌声雷动,边防军人卫国戍边、牺牲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在场学生。“战士说:‘不怕死是假的,但穿上军装,死都不怕!’”这句话道出中国军人捍卫领土的铮铮铁骨。

退役后,肖勇在重庆江津创建“猎人拓展训练基地”,带领20名老兵将军人品格融入国防教育。他们开发战术训练、野外生存等课程,累计为20余万人开展培训;组建退役军人救援队,在抗洪抢险中冲锋一线。他说:“脱下军装仍是兵!国防教育不仅是‘小赛道’,更是育人的‘大事业’。”

宣讲结束时,学生代表为老兵献上鲜花。新团员们集体宣誓:“以英雄为榜样,争做新时代接班人!”高一学生王雨涵感慨:“原来课本上的‘爱国’二字,是用生命和青春写成的。”在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上,红色基因已悄然生根,等待在新时代绽放绚丽之花。

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的重要一环,未来将持续挖掘退役军人红色资源,通过故事宣讲、实践体验等方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