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聚焦双向需求 提升教培质效 全力推进10件实事落地落实
四川省眉山市立足优势产业发展,聚焦“1+3”产业、“天府粮仓”、食品加工等领域,通过精准匹配岗位需求、拓展技能培训课程、提供全方面培训保障,全面提升退役军人就业核心竞争力。全年开展培训活动12批次,82名退役士兵参加技能培训,725名退役士兵完成适应性培训。累计为2074名退役军人实现从“手握一杆钢枪”向“掌握一身技能”转变。
“三张清单”精准匹配供需诉求。聚焦退役军人就业需求和企业岗位需求,动态建立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活”台账。建立“底数清单”。针对退役士兵学历高、需求高等特点,深入眉山籍官兵较多的部队调研,收集学历、培训、就业等方面情况。依托眉山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联盟,全面掌握市内培训机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等情况,将无人机、职业农业经理人、电商运营、室内设计、视频制作等45个市场前景好的专业纳入培训台账。核准“用工清单”。深入开展“访企拓培”行动,市、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主动深入9个工业园区,走访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结合“1+3”产业人才需求,完善锂电、光伏、生物医药、化工、食品类等人才需求清单32条。收集“需求清单”。依托各级服务中心(站),采取座谈会、集中问卷调查、微信群联络等形式,全面收集技能培训需求。结合适应性培训,统一组织参观辖区内有用工需求的企业,精准引导退役士兵找准培训方向。
“三种模式”拓宽成长成才路径。着眼“扶上马、送一程”,全方位实施培训赋能行动,让退役军人就业有“术”、上岗有“路”。“一体化、全链条”开展培训。积极构建政、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推出“企业需求+岗位对接+技能培训”链条式服务。组织退役军人“沉浸式”体验企业文化、直观感受岗位环境,现场听取行业相关情况等,引导退役军人选择合适职业技能。“多元化、全覆盖”开展培训。按照“大需求小集中,小需求大集中”原则,由市级示范、大县自主、小县抱团方式组织技能培训。每年市级组织1至2期专项技能培训班。围绕培训需求集中的专业,由各区(县)自行落实承训施训;对零星需求专业,由教育联盟进行统筹,指定培训机构,区县自行送训;对参与跨市培训的,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训任务并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按最高3500元给予一次性补助。“特色化、全程化”开展培训。以“天府粮仓”发展为牵引,形成以农业、农技为主导产业的特色领域技能培训。创新性推出“多面手”培养计划,建立专家学者、农技推广骨干专家服务团队,帮助投身“天府粮仓”退役军人掌握无人机播撒操作、智能农机设备使用、农业机械维修等多项技能。组建“专家院校+生产基地+种粮大户”培训团队,针对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直播带货等开展小课堂。针对农事关键环节,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庄稼地”里授课、在“农机具”上教学,开展“点对点”教学指导与实践操作。
“三项保障”护航培训效果落地。实施普惠加优待双重叠加政策,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服务保障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抓经费保障。主动对接财政、审计、人社等部门,形成“人社经费补贴+退役士兵培训经费补充”的优待保障,确保退役军人参加技能培训享受经费叠加保障。抓考核保障。按照“谁培训谁负责就业”的原则,完善“评价-匹配-退出”机制,确保培训结束后推荐就业率不小于85%,就业率不达标的,取消机构培训资格。目前,该市21家培训机构与50余家企业签订定岗培训协议,已培训各类技能人才2074人。抓服务保障。退役士兵经培训就业后,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会同培训机构共同做好退役士兵就业跟踪服务。对就业后短期内下岗的,根据其专业特长再次进行岗位推荐,保证其二次就业;对专业能力不适应岗位需求的,由培训机构负责免费回炉深造,提供10年不下岗的就业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