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创新工作方法大力弘扬英烈文化新风尚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好红色资源,弘扬英烈精神,今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紧紧围绕英烈文化传承,推出缅怀纪念、档案保护、事迹弘扬、思政教育、暖心关爱等多项举措,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

  系统谋划、广泛动员,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热情。结合全年重点工作,制定《2023年英烈褒扬工作计划》,组织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调动全市英烈褒扬资源,围绕档案文献整理、英烈文化研究、红色精神传承、关心关爱烈属四大主题,明确9项任务、8项活动,全面系统推进年度英烈褒扬工作。制定《清明节期间纪念英烈系列活动方案》,构建线上线下、部门之间、板块之间相互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纪念活动平台,引导群众广泛自觉参加纪念活动。截至4月底,全市网上祭扫、献花缅怀英烈20万人次,在26个烈士纪念设施组织纪念活动1606场次、祭扫10.6万人次,总人数是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3.6倍。

  深入挖掘、全面梳理,着力加强红色档案管理保护。实施退役军人红色档案抢救性记录保护行动(口述历史活动),对全市有档案记载的,事迹特别突出、作出重大贡献的退役军人,逐人整理档案、拍摄记录影像。首批16人视频资料被市档案馆收录珍藏。启动烈士档案规范化管理提升工程,对烈士在工作、生活、学习、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真实反映烈士一生经历和贡献的文字、图表、音像、实物等资料予以收集,按统一要求整理归档。走访烈属家庭30余户,查阅烈士资料120余份,最终全面梳理出全市烈士信息2797人,补充完善烈士档案300余份,拍摄烈属口述视频7部,建立起苏州烈士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系。在精准翔实的材料基础上,上线苏州英烈学习平台,实现对烈士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为公众提供烈士信息查询、在线祭扫、英烈文化学习、政策法规宣传、现场祭扫预约等服务,已有10万余人上线使用。

  创新形式、丰富内涵,精心组织系列精品展陈。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系统整理红色档案的基础上,创造性举办烈士事迹展陈活动,让烈士事迹走出陈列馆,走近群众身边。以“一份档案慰英烈、一封家书祭清明、一幅画像显英容、一件遗物寄哀思”为主题,举办“红色记忆 信仰力量”苏州英烈红色档案专题展,用室外陈列方式展出33名烈士事迹及遗物、档案、证书等实物,让群众近距离体会烈士事迹的感人细节。展览已在苏州烈士陵园、常熟烈士陵园、昆山烈士陵园、相城区评弹公园、吴江区汾湖文体中心等地展出,吸引6万余人参观,将继续在全市巡展。同时,联合苏州日报社推出“我讲革命遗物里的红色故事”融媒产品,配合线上展出,阅读量90余万。接下来,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每年举办一次烈士事迹专题展。

  弘扬文化、树立品牌,倾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着力提升苏州烈士陵园思政教育主阵地功能,推出思政教育品牌“行走的思政课”,常态化开展英烈文化宣传教育。编制现场祭扫、擦拭墓碑、事迹讲解、观看视频、参观陵园等课程清单,提供给群众自由组合线路,由工作人员引导讲解,沉浸式、多维度感受先烈的精神品质。课程一经推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322个团队、4.6万余人参观践学。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将课程列为4月主题党日安排。市广电总台专题制作课程视频在“苏周到”上线,吸引143万余人收看。“行走的思政课”将作为苏州烈士陵园思政教育、党史教育主打品牌,长期向社会开放。

  务求实效、注重传承,扎实开展关爱烈属暖心活动。在全市开展“致敬英雄 关爱烈属—圆梦微心愿”行动,持续性、全过程深入了解烈属家庭“急难愁盼”问题,精准掌握烈属亟须解决的就医陪护、家政服务、适老化改造及添置小家电和医疗器械等个性化、长期性需求,发动爱心组织、单位和个人帮助实现微心愿,为全市600余名烈属“圆梦”。4月份为相城区28名烈属完成了微心愿,烈属纷纷表示从细微之处深切感受到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温暖,活动下一站将走进张家港市。联合苏州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成立“弘扬英烈文化青年联盟”,以志愿服务方式动员青年力量共同参与关爱烈属活动。

  下一步,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还将围绕“红色”主题多元化开展英烈文化传承工作。成立苏州市英烈文化研究会,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拓展“行走的思政课”场景,开发红色课堂,融入中小学校、驻苏部队、机关事业单位思政教育体系。加强对全市烈士纪念设施数据校核,启动苏州烈士陵园环境提升三期工程,发布红色地图,打造红色地标。深化红色关爱活动,发布实事项目清单,开展适老化改造、购买保险、健康体检等服务。启动第二批红色档案保护行动,年内完成50人的档案整理和视频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