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积极培树“一所一品”军休党建品牌
山东省是兵员大省、安置大省,其中军休机构139处、军休干部党支部480个、军休干部2万多人。为加强新时代军休党建统领,2022年,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率先出台“19条措施”,以“满意军休”为目标,以“服务好、管理好、发挥好”为标准,培树内涵丰富、各具特色、融合度强的“本色家园+”党建品牌,推动军休工作呈现新气象。
聚焦“融”字,向社区延伸,共筑精神家园。大多数军休干部党员分散居住,整体呈现“人多、点散、面广”特点。建立“四缘支部”。引导军休干部党员在军休机构和居住村(社区)过双重组织生活,实行“双报到”制度,按照党员志愿、兴趣、兵种、地域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分别成立志缘、趣缘、业缘、地缘四类支部。近万人的泰安市泰山区岱庙街道花园社区,37名志缘相投的军休干部党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格外引人注目,成为红色引擎。建立“军休驿站”。泰安市军休中心党委在军休干部党员居住相对集中的10个小区,建设1+N智慧应用场景“军休驿站”,包含“六室一代办”,党员会议室、图书室、诊疗室、健身室、棋牌室、书画室和代办站;青岛市军休中心党委对接多家驻青部队宿舍院区,潍坊市军休中心党委与军分区第二、第三干休所共建活动场所,打造20分钟“党建学习圈”“文体活动圈”。实现“美美与共”。威海市军休中心党委6个军休干部党支部在家门口全部有场所、有作为,参与社区宣讲团、管护队、戏曲班,义务给居民讲党课、搞联欢,380名军休干部党员辐射影响2万人。目前,全省建立融合型军休党建活动基地116处,教育管理有力有效,组织生活有滋有味。
聚焦“惠”字,助力主战场,续写人生辉煌。以助力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引导军休干部党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社会发展等方面。助力基层治理。推荐威信高、能力强、身体好的146名军休干部党员,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兵支书”“社区政委”及村(社区)“两委”成员,700余名军休干部党员成为党建指导员、网格管理员、矛盾调解员。济南市军休干部刘永海,既是社区党委书记,又是市人大代表,上接政府职能转移,下为居民倾情服务。助力社会发展。支持有专业特长的军休干部党员献计出力、续写荣光。烟台市军休干部吕景伦承包500亩荒山,投资千万,带动200户村民走上种植产业之路,昔日荒山变为翠绿“花果山”;临沂市军休干部赵久玉潜心研究烧伤烫伤治疗,几十年如一日,为万名烧烫伤患者精心治疗,对家庭困难患者减免费用30万元。全省军休干部党员累计捐款1670.17万元,滨州、枣庄、东营等市30名军休干部党员每人捐款万元以上,张汉兴、冉庆祥、毕务善等12名95岁以上高龄军休干部党员带领全家捐款。全省涌现92家星级军休机构、20名优秀军休党支部书记、50名军休服务先锋、60名优秀军休干部党员。
聚焦“爱”字,大手牵小手,赓续红色基因。以关心教育下一代为主线,采取“党支部+社团组织”模式,全省成立236支志愿服务队。常态红色宣讲。每到开学季或清明节、“八一”建军节等节点,以讲党课、作报告等多种形式,组织军休干部党员进校园。济南市军休干部何作俊成立“国防教育报告团”,为20多所大学、近百所中小学开设国防教育课堂,巡讲300余场;德州市军休干部陆卫兵收藏红色徽章260余枚,举办公益展览36场,万人观赏;全省涌现“理想校园”“清朗空间”“雏鹰课堂”“七彩假期”“急救技能”等一批“党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解难题办实事。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为孤困、残疾、留守等弱势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生活关爱、学习辅导、心灵呵护、物质帮扶。威海市军休中心党委“心语彩虹”志愿服务队耐心疏导、释疑解惑,开展心理咨询和亲子教育126场;淄博市军休所党支部连续21年与山区中小学“结对子”;烟台市军休干部宋继国累计救助贫困儿童395名;全省军休战线涌现200多名各级“好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学雷锋标兵”。引领文明风尚。亮家风、立家训,踊跃参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威海市200名军休干部沿着千里海岸,拾捡垃圾、绿化美化,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青岛市军休干部周锡金,临终嘱托女儿转交5万元“特殊党费”,为党为民奉献终生;全国道德模范、战时一等功臣孙兆群,替16位牺牲战友为父母养老送终,36年敦爱笃行,真情洒满人间。
聚焦“活”字,唱好大合唱,讲好军休故事。以5所军休老年大学、89所老年大学军休分校、142处军休干部党员活动中心为主阵地,引导军休干部党员文有所施、武有所用。做强军休文艺。鼓励创作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艺作品,每逢重要纪念日和中华传统节日组织演出、展览。排演首部退役军人题材话剧《兵心》;承办全国军休干部“线上文艺汇演”;举办全省军休干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文艺汇演,3届“情暖军休·端上春晚”;举办全省军休干部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摄影展览。展示军休史料。发掘整理“口述历史”,编纂《初心本色》系列读物;广泛征集红色物件及背后的故事,编纂《红色印迹》;多数军休机构党组织建设军史馆、荣誉室,青州市军休所建了“国防教育课堂”。加强舆论宣传。建立健全“一网一端一刊”宣传阵地,办好“山东军休网”、军休APP、《新浪潮》军休专刊;全省组建400多名军休通讯员队伍,既当好战斗员、服务员,又当好宣传员、引导员;定期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媒体记者、社会公众到军休机构参观,多角度呈现新时代军休工作的风采。
聚焦“和”字,军休是一家,彰显好客好品。为破解军休干部流动党员管理难题,量力而行、大胆突破,嵌入移交安置前、中、后,统筹流出、流入一起抓。创新接收安置。威海市、淄博市、滨州市、青州市千里迢迢奔赴沈阳、南京、廊坊、葫芦岛接收军休干部,借助当地军休机构和驻军,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营房里、家门口,连年超额近30%完成接收安置任务。推广“军休驿站”。对外出6个月以上军休干部党员转移组织关系、出具党员证明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主动协同流出地党组织做好军休干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淄博市率先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对市内跨县居住和长期居住淄博市的外省市军休干部、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企业军转干部、逐月领取退役金退役军人、复员干部党员,邀请参加本地组织生活、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公益宣讲、困难帮扶、军休老年大学。延展理念内涵。践行全省、全国军休是一家理念。要求各市摸清异地居住、休养军休干部党员底数,互通名单、登记信息,建立协作机制。“春天来临沂看山、夏天到威海避暑”,省内异地疗养成为热门现象;青州市军休老战士艺术团有了广东军休学员;承办全国军休干部“线上文艺汇演”期间,为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军休干部热情服务;山东省军休干部门球赛,诚邀在鲁外省市军休球友,让异乡军休干部感受组织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