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着力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从“有形”向“有效”突破

  上海市静安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始终聚焦“五有”“全覆盖”要求,按照全市工作部署,抓推进抓落实,经过3年多的努力,逐步实现了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当前,静安区着眼功能规划,正在街镇和居民区全力打造“信访遗留问题动态清零、应就业未就业动态清零、生活困难动态清零”的“三基”服务站,着力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从“有形”向“有效”突破。

  聚力建章立制,着重“强能力”。静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始终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目前,静安区共组建区级服务中心1个、街镇服务站14个、居民区服务站255个,建立起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区、街镇、居民区具体落实的立体化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制定《静安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与工作规范》《静安区居民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指南》等文件,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内部管理制度20余项,梳理工作流程图28项,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将退役军人工作纳入全区机关部门绩效考核、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双拥模范城创建等考核指标,列出清单,细化考核内容,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加强队伍建设,凝心“聚合力”。在每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增设副主任1名(事业编制),专职负责退役军人工作。各街(镇)服务站根据服务对象人数另外给予编外人员聘用额度。引导优秀退役军人进入基层“两委”工作,通过换届改选,30名退役军人当选“兵支书”“兵主任”。组建255人的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员队伍,在每个居民区坐班开展工作,在政治引领、矛盾调处、创业就业、困难帮扶和双拥共建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吸纳凝聚辖区内退役军人、优抚对象、军休干部等加入志愿者队伍,如“老益壮”医疗队、红色宣讲团等,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明劝导、疫情防控、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逐步实现全域覆盖、管理规范、组织有序的志愿服务网络,构建“一社区一队伍、一地域一品牌”的志愿服务格局。

  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添助力”。将各街(镇)服务站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根据站点数量及退役军人人数核定经费额度,由区财政下达专项经费用于开展退役军人工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层面,整合各类活动和项目,尽可能将经费下沉至各街(镇),统筹使用。结合工作职责制定经费使用办法,将走访慰问、红色教育、志愿服务、困难帮扶、氛围营造等纳入其中,明确列支范围及标准,确保经费使用依法合规。积极鼓励各居民区在年度经费中列支退役军人工作经费。

  突出特色建设,多元“增活力”。各街(镇)服务站依据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或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落实服务场地,或与生活服务中心等场所融合,拓展活动场地。试点在部分居民区服务站集中投入经费,规范场所设置、服务内容和运行管理,打造“一街镇一特色”的“退役军人之家”。如芷江西路街道永太居民区以“红船精神”、新赵家宅居民区以“长征精神”、三兴大楼居民区以展示“社区退役军人事务地图”及老物件等为主题的服务阵地。

  强化服务保障,奋进“提效力”。区级服务中心已承接科室业务33项,基本涵盖了面向对象的所有事项办理和日常服务管理内容。街镇和居民区服务站倡导跨前服务,实现“诉求有回应、问题能解决”。如南京西路街道服务站的“潘老师们”不远千里,从上海到扬州,为退役军人寻找档案,赢得了退役军人的称赞。注重挖掘延伸,优势互补,实现服务站与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如静安寺街道景华居民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借助辖区“蔡元培故居”这一红色资源,与上海警备区、光明集团、绿之梦幼儿园等开展联建共建,为退役军人提供多元化服务,有效弥补了站点资源有限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