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战友”找到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安徽滁州市科学教育管理做好待安置退役士官工作纪实

  安徽省滁州市坚持“以退役军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围绕待安置退役士官基本情感认同、基本待遇落实、基本知识储备、基本岗位适应的“四个基本”定位,把科学教育管理贯穿退役士官待安置全过程,多措并举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

精细服务 让幸福感落在实处

  士官徐庆中是滁州天长市铜城镇人,在陆军某部干了16年驾驶员。转业离队前,听战友说地方手续办理要跑很多部门。

  办理手续期间,带着“困惑”的小徐来到天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直接把他带到“一站式”服务窗口,小徐把退役证等相关材料交给工作人员,不到半小时就办完全部手续。“来的时候还担心,没想到报到第一站就把所有手续办完了,满满的幸福感!”回想当时情景,小徐满是笑意。

  像天长市这样的退役军人“一站式”服务窗口,滁州市属区县还有7个。今年,他们在以往“一站式”接转党组织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一站式”办理落户、信息采集、预备役登记等内容,实现了“信息多跑路、退役士官少跑腿”。

  不仅是“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了提升“回家”幸福感,他们在保险接续、岗前培训等诸多方面,都给待安置退役士官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肚子疼痛好几天的胡万强,来到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被确诊为阑尾炎。由于刚买房,几十万的房贷,再加上待安置期间只有基本生活保障,经济比较紧张。“随便一个头疼脑热,几百块分分钟就没了!”一想到要住院治疗的花销,一百个不情愿。

  然而住院第二天,南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就来到医院看望小胡,并叮嘱他把就医材料留好,出院时好安排报销。让小胡没想到的是,看病一共花费3000多元,直接就给报销了2200多元。

  从一百个不情愿,到一百个没想到,胡万强幸福的背后,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周密周到的精准服务保障。

  “我们加强与人社、财政、医保等部门协调,自部队停止供给关系后,为待安置退役士官及时办理参保登记,确保待安置期间保险不断档、待遇保障好。”滁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杨军介绍说,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为退役士官购买保额50万、保期5个月的意外伤害保险,全市一次性缴清保险费用10万元。

  迷茫、焦虑、忐忑……这是陈志国选择安置后的感受。

  当兵16年,他一直在炊事班干“火头军”,立过功,完成过多次重大演习保障任务。

  “离开部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要学什么,真真切切的本领恐慌。”陈志国心里的担心也是很多待安置退役士官普遍面临的问题。

  为此,滁州市紧抓安徽在全省重点打造的教育、培训、创业、实训等“四个基地”模式契机,利用市、县两级实训基地资源优势,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企事业单位岗位必备能力需要,突出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办文办会等学习,帮助待安置退役士官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尽快满足岗位需求。

  有了实训基地的“淬火”,陈志国很快掌握相关知识,重新找回自信。期间,他牵头圆满完成某校学生军训方案、统筹协调、汇报表演等任务。

  “现在国家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安置条件,如果停留在那种学与不学一个样、安置好万事大吉的心理状态,不利于个人在地方发展不说,也影响大家对我们的评价。”说出内心感悟时,陈志国露出了久违又自信的笑容。

临时支部 让归属感淌入心中

  “有幸担任临时党小组组长一职,义不容辞,虽然我们是临时的,但我们党员的党性不临时、制度落实不临时、作用发挥不临时……”在“忆往昔、守初心、再出发”主题教育会上,潘绍磊讲出所有待安置退役士官的心声。

  当兵16年的潘绍磊,已有14年党龄,“在部队严的制度、严的要求、严的管理环境下,能够严格参加组织生活,突然回到地方,环境松了,管理约束少了,时间一长,思想上、行动上有所松懈也正常!”

  像潘绍磊一样,待安置退役士官兵龄大都在12年以上,几乎全部是党员,退役士官返乡后,需要等待半年以上才能确定上岗,长期脱离组织生活给人员的教育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为杜绝待安置期间的退役士官组织关系“虚化”、组织生活“弱化”、组织观念“淡化”现象,他们在全市范围内依托市县两级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中心,成立各级临时党支部8个、临时党小组15个,采取就近挂靠、依托管理、责任连带等办法,将年度符合政府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官党员纳入组织统一管理。

  “退役士官党员在哪里报到,党组织就要建在哪,管理监督就要跟到哪,让他们在‘新家’找到归属感。”滁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梁茂生介绍说,临时党支部书记由同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相关负责人担任,党小组长由退役士官担任。

  此外,他们发挥临时党支部对退役士官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月至少开展2次党组织活动,每季度召开1次党员大会、组织1次党课学习。同时,结合主题教育开展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强化党员身份认同,引导退役士官党员提高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在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引领下,潘绍磊带着党小组8名退役士官,参加了党支部组织的所有学习教育和组织生活,并在志愿服务、学生军训和抗洪抢险等多项任务中,发挥出色,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显。

  在全椒县,他们还把待安置的13名退役士官编成2个临时党小组,统一选送到部分县直机关业务股(室)顶岗实习,让退役士官党员熟悉政府单位工作方法、适应地方节奏。

  从武警某部退役的四级军士长杨柳,待安置期间被安排在县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中心顶岗实习。几个月时间里,他积极参加临时党支部各项活动,工作主动,最终选择到大墅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得心应手。

  “哪里有攻坚,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通过建立临时党支部,待安置退役士官不仅满满的归属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也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体现。

社会实践 让获得感不断增强

  “您好,现在是红灯,请稍等绿灯通过。”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手拿警示旗,每天一大早,邱道林都会来到滁州市清流路与来安路交叉口进行交通安全劝导服务。

  邱道林是今年待安置退役士官,曾在陆军某部服役16年。待安置期间,了解到滁州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他主动到社区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在他带领下,83名待安置退役士官加入志愿服务队,利用空闲时间穿梭在公交车站台、十字路口,做文明创建“宣传员”、交通路口“安全员”、文明乘车“引导员”、环境卫生“清洁员”。

  5个月来,他们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2万小时,将文明的种子处处播撒。同时,走进学校开展国防知识宣讲,完成辖区内11批次8700余名学生军训任务。“为家乡更美更好尽一份力量,我们有自豪感,也有‘在家’的获得感。”邱道林说出待安置退役士官的心声。

  与邱道林不同,周其林是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统一组织下,报名参加了天长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他和8名战友组成了9人小分队,负责天长市万家福菜市场天佳路段文明志愿服务。

  每天早上5点多,天都没亮,周其林就和战友们穿上老军装,戴上红袖标,准时出现在菜市场开展文明劝导服务,除了吃饭时间,一干就是一整天。无论刮风下雨,服务从未间断。

  “看到他们穿着迷彩服,给我们敬礼,劝我们讲文明,再也不好意思乱停乱放了。”说起这支志愿服务队,市场陈老板印象深刻。

  耐心细致的劝解,热心周到的服务,换来的是群众的理解和敬意,也让待安置退役士官的群众工作能力得到提高,获得感不断增强。

  “我们的待安置退役士官,大多都会到乡镇和一些执法部门,群众工作能力是必备基础,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是想让他们尽快上手,缩短选岗后的适应期。”天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介绍说,全市15名待安置退役士官,全部参与最难的社区包保路段治理、小区网格管理等任务,乱停乱放乱扔现象从有到无,社会认同和自我获得感从无到有。

  已经安排到天长市劳动监察执法大队工作的退役士官雍伟表示,正因为参加了志愿服务队,积累了工作经验,自己才能在短时间适应工作节奏,成为骨干培养对象。

  “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在安徽遭受特大洪灾期间,明光市27名待安置退役士官组成抗洪突击队,在淮河苏堤责任段,连续坚守16个日夜;定远县待安置退役士官1小时内完成物资准备和紧急集结,奔赴全椒转移群众、抢修堤坝、迎战洪魔……

  良好的社会实践,不仅让待安置退役士官得到学习锻炼的机会,增强获得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在各项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冲锋向前,诠释“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