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整体连通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设计与施工,完成整体连通及功能拓展工作的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正式试运营,并向公众开放一个月,市民可于每天6时至17时30分前往瞻仰。

图片1.png

就义地与纪念地主体部分终于实现直接“握手”

  不止新建一条路

  从位于龙华路2591号的龙华烈士陵园4号门进入,便是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下称“纪念地”)。作为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核心部分,纪念地主要包括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下称“就义地”)和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位于纪念地主体部分西北处的就义地,是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的刑场

  之一,也是当年枪杀“龙华二十四烈士”的刑场。1927年至1937年,国民党当局在此相继关押近万名革命志士,公开或秘密杀害近千名共产党人,包括罗亦农、杨殷、彭湃、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一批党的早期领导人以及“龙华二十四烈士”等。

图片2.png

连接起就义地与纪念地的连通大道

  新开辟的一条长约160米、笔直宽敞的连通大道,已经连接起就义地与纪念地的主体部分,也串联起此次整体连通及功能拓展工程中新建的忠魂广场、胜利广场、制诗亭、“为了忘却的记念”二十四烈士主题雕塑园等。大道两旁种植的浙江楠,质密坚韧,深根抗风,也是牺牲英烈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

  连通大道尽头,屹立着一座入口新桥。按照原桥照片复原的新桥,是进入就义地的必经之路。根据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当时烈士们就义前就是经过小桥,然后在小河边壮烈牺牲的。

图片3.png

老桥遗址

  走过小桥进入就义地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新种植的“就义树”。据记载,在原淞沪警备司令部刑场,曾有革命者慷慨就义于大树之下。上世纪90年代,原树枯死,该“就义树”是对原树的复原。

图片4.png

“就义树”

  在“就义树”附近,有一处复原“龙华二十四烈士”殉难处的“英烈坑”。1931年2月7日深夜,国民党当局在原淞沪警备司令部内秘密杀害林育南、何孟雄等“龙华二十四烈士”。1950年3月22日,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函给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查找“龙华二十四烈士”遗骸。“同年4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多方提供的线索,在此处挖掘出18具完整遗骸和部分碎骨,以及脚镣、手铐、绒线背心等烈士遗物。经鉴定,这里正是‘龙华二十四烈士’埋骨之处。”龙华烈士纪念馆负责人介绍。

图片5.png

“龙华墙”

  在纪念地外围,有一处新建的“龙华墙”。作为纪念地与外部区域的分界,龙华墙上采用汉字艺术组合方式,雕刻了77位在就义地牺牲的烈士英名。龙华墙边的花岗石墙上,还创作了一组主题为“牺牲”的青铜高浮雕。在就义地东侧,还有一处在龙华牺牲的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委员展示区,与西侧的“英烈坑”形成呼应。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的整体连通,无疑将推动龙华烈士陵园展陈功能更为统一完善,也是上海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发扬红色基因的重要举措。据了解,在开放试运营当天,龙华烈士纪念馆还主办了“英雄烈士与初心使命”研讨会。在全国42家红色场馆相关负责人的见证下,龙华烈士纪念馆正式揭牌成为全国首个“革命烈士纪念地、初心使命教育地、红色文化传播地”。

  不止连通就义地

  在龙华烈士陵园建成近30年之后,就义地与纪念地主体部分终于实现直接“握手”。背后,离不开军地有关方面的支持。

  此前,由于中间隔着一座早已停摆的工厂,高高的一堵墙令距纪念地主体部分不过百余米的就义地长期分离在外。就在几天以前,公众参观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后,依然还要经过一条100多米长的地下通道,才能继续瞻仰就义地。这无疑影响了纪念地的整体性与参观祭扫的庄严性。

  不少曾被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关押过的老同志,重去就义地瞻仰时,也都提出分割的纪念地需要整体连通,使龙华烈士陵园展陈功能更加统一完善。

图片6.png

在龙华牺牲的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委员展示区

  由于原工厂的土地权属归部队所有,在军方的大力支持下,军地双方成立工作组共同推进,使得纪念地整体连通及功能拓展工作大大提速。

  区隔就义地与纪念地主体部分的数十亩土地,置换了;竖立在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旁的高墙,拆除了。但要完成整体连通及功能拓展工作,不仅仅是拿地、拆墙。

图片7.png

“英烈坑”

  “在设计上,着眼于陵园的整体性、就义地纪念的全国唯一性,如何彰显革命先驱为民族独立、自由所进行的艰苦探索,如何展现无数仁人志士和共产党人为国捐躯的不朽功勋,成为纪念地整体连通设计构思需要回答好的两个问题。”担纲此次设计任务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整体连通工程,以“路”为主题。这条路寓意革命者的慨然赴死之路,既是中华民族的顽强重生之路,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勇于斗争,最终实现民族解放的胜利之路。

  对于这项工作,上海市也高度重视,仅专题会就开了很多次,设计方案更是先后进行了21次修改。最后定稿的设计方案,在参考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围绕“英雄在这里倒下,共产党人用生命刻写初心,体现人类对于解放和自由的奋争”的设计理念,通过复原“就义树”“英烈坑”,新建“龙华墙”与在龙华牺牲的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委员展示区等,旨在将纪念地打造成为“沉浸式”红色文化传播地。

  通过纪念地项目功能拓展建设,龙华烈士陵园目前已成为纪念要素(包括关押地、就义地、安葬地)完备的革命烈士纪念地。据了解,连通工作还在继续。“接下来,龙华烈士陵园将继续连通仍在纪念地之外的‘水牢’等历史遗迹,深入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发掘,全力打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地标。”龙华烈士纪念馆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