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脱贫领路人——记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坪寨村党支部书记彭石华
“山区群众都很关心生态公益林、特色种养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这次我也向会议提出了议案和建议。”6月4日,记者在广西桂林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坪寨村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该村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彭石华。他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名普通群众,能为人民代言,很光荣,有压力,但他有信心服务好广大群众,反映好群众呼声建议,同时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
彭石华于2001年入伍,2003年从部队退役,2007年担任坪寨村团支部书记,2012年担任坪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兼团支部书记,2014年至今担任坪寨村党支部书记,在2018年12月,他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彭石华(左)走村串户宣传党的好政策
几年前的坪寨村是一个无水泥路、无路灯、无自来水的老少边穷村,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差,就连吃水都要走二三十分钟到水源地去挑,是“十三五”期间的贫困村,辖19个村民组,545户2150人,其中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约占95%,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占了179户565人。
彭石华2003年从部队退役后到沿海地区打工,当地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深深地触动了他,在每个深夜,他都在思考如何让家乡人民也富起来。
2005年,他回到坪寨村,种植西红柿,由于管理科学到位,当年就获得大丰收,当地群众纷纷前来取经学习。他便带领村中父老乡亲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先是带头在村里种植西红柿,后又引进辣椒新品种带领老百姓大规模种植。
彭石华(右)向农户讲解辣椒种植技术
在看中避雨棚栽培农作物的优势后,他又带领村中农户开启了“避雨栽培”模式,阻挡山间风雨雾霜,极大程度降低农作物感染病虫害的概率。如今,发展西红柿、辣椒等有机蔬菜等经济作物400余亩,全面提升了村里的经济效益,每家每户至少增收4500元,该村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每次晚上下了大雨,彭支书都会赶早到田里看看农作物的长势,倒出棚子上蓄的雨水,生怕大棚被积水压坏。”该村团支部书记杨艳明说。
在传统种植产业西红柿、辣椒做大做强的同时,彭石华苦研政策,勤跑项目,勇抓特色种植业提质升级,采用“村民合作社+公司+农户+商户”模式,有力地助推当地产业升级发展。今年,他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7.6万元,通过流转土地面积80余亩,在坪寨村横洞发展食用菌温室大棚种植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程度推动坪寨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村集体经济绿色发展,为村民创业就业提供新的平台。
“基地将聘用村里的贫困劳动力种植、采摘大球盖菇等食用菌,同时以点带面带动贫困户参与种植,可为贫困户的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坪寨村主任林家勇说。
产业发展是基础,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还要从多方面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自彭石华担任支书以来,就针对村里的饮水工程、道路建设等四处求援。几年来,在上级部门和后盾单位的帮扶支持下,争取各项资金一千多万元,硬化水泥公路35公里,修建桥梁4座,帮助群众架设16.4公里的自来水管道,受益户达400余户,1500余人。
对此,村民们纷纷点赞:“现在出门腿都不粘黄泥巴,也不用跑很远去挑水了。”
“坪台秋夜长,寨下灯火晚。好山环此处,歌潮闹浔江。”坪寨村在彭石华及村委班子的努力下实现了美丽的蜕变,改变了老少边穷的面貌,过上了悠然而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