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戴清:耄耋之年,不能干大事,可以干小事,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戴清,2013年当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2020年当选瑶海区首届“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合肥市瑶海区红光街道化南社区88岁老人戴清,自1993年起开始资助贫困学生,近20年来自己勤俭节约却始终坚持助学奖学,先后资助近30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捐资助学60多万元,并自发在合肥、六安、霍邱等地560多所中小学,做了560多场革命传统教育专题报告,义务给50万多中小学生宣讲革命先烈事迹。

01.png

  戴清老人1931年出生,1947年投身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厦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解放后,先后在霍邱县人武部、教育局、科技局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1992年光荣离休。“虽迈耄耋之年,不能干大事,可以干些小事,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是老人的口头禅。

02.png

  “职务没有了不等于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没有了。”戴清在他离休后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离休后的戴清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资助贫困学生的活动中。为此,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资助计划:每月除从自己离休工资中拿出20%维持基本生活费用外,其余的全部用于资助那些家境贫困的失学学生和成绩优秀的学生。此外,他坚持自费到各中小学校义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以亲身经历过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革命战争为背景,讲述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朴素情怀,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光荣历史,和师生一起重温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优良传统,把革命精神传递到学生中去,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到了2005年,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享受“两免一补”。戴清老人经过考虑,也把助学的奖金延伸每年奖励十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十名勤奋耕耘的老师,到了2009年奖学金从开始的每年两千元增加到四千元。2007年开始,他又在霍邱一中设立“华清”奖,每年奖励三名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应届毕业生,同时颁发纪念奖十五人,伯乐奖三人,每年出资一万四千七百元。截至目前,戴清老人已资助先后资助近30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捐资助学60多万元。

03.png

  让戴清最为欣慰的是看到他曾经资助过的学生能有出息。资助过的男孩都成了戴老的孙子,女生都成了戴老的孙女。这些年戴清的孙子、孙女们经常给戴老写信、打电话。在戴老的卧室内,有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学生的来信。纵然有的信纸已经发黄,但戴老说,这些都是他的宝贝,这些信他每个字都读过,学生所有的来信他都珍藏着,没事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看。据他的不完全统计,箱子内有1000封左右的学生来信。

  戴清说,每次看到孩子们的来信他都非常感动,这也是支撑他将捐助进行到底的动力,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

  宣讲革命先烈事迹坚持“四不”原则。在革命传统教育专题报告宣讲过程中,戴清老人对自己也严格要求,不用公车接送,自己乘公交;不接受单位招待,在街上随便吃点;不需要安排住宿,自带被子睡学校办公室;不要任何报酬的“四不”要求已传为佳话。

04.png

  红光街道化南社区党委书记张艳说,戴老的家虽然在这,但是一年四季家里很少有人,戴老总是奔波于学校,忙着给学生们讲解革命故事。但是,出门在外,戴老仍然是严格要求自己,他从不给学校、社区添麻烦。有一次在霍邱县范桥乡中学给学生们宣讲,到中午时,学校要留戴老吃个饭,就是这顿在学生食堂跟学生一起吃的午餐,戴老临走时还给了10块钱,老师还找给戴老五块钱。

  戴清老人说,只要他还能动,他就去给孩子们讲讲革命先烈、讲讲那些战斗故事,告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很多先辈流血牺牲、献出宝贵生命换来的。戴老说,他也一定会将捐资助学的事情进行到底。另外,为了完成一位老党员的使命,2004年戴老已与省红十字会签定了遗体捐赠协议,打算将自己最后一份爱献给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