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兵支书杨仕明:身先士卒战贫困 领头种植带致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百姓祖祖辈辈信守的生存方式。站在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依托山地资源,杨仕明用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身先士卒尝试搞高经济精品水果种植,在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带动下,兴合村349户农户共种植了4523亩李子和葡萄,高经济精品水果成了兴合村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成了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紫云自治县火花镇兴合村国土面积有23.1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620.2亩,退耕还林3710亩,共有13个村民组,15个自然村寨,全村总人口628户2830人,贫困发生率为5.09%。

  党旗飘扬在战贫一线。

01.jpg

  杨仕明不仅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支两委及驻村干部、网格长,在抓好村内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组织农户开展果树剪枝、管护、施肥等春耕备耕生产工作,确保了疫情防控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推进”。

  杨仕明退伍后,一直从事着农村基层工作,有着7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现在是兴合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兵支书,杨仕明退伍不褪色,永葆着军人本色,扎扎实实做好兴合村的脱贫产业工作。

02.jpg

  “想要群众发家致富,必须发挥好党员干部的‘领头雁’、‘引路人’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只有自己先做,群众看见了效益、看到了希望,大家才会跟着种植。”杨仕明说起种植的示范带动办法,从任紫云自治县火花镇兴合村村干部以来,就一直积极组织农户种植山地紫葡萄和冰脆李。

  “为了打消群众怕失败、怕担风险的念头,我首先在自家荒坡上种植葡萄40亩、冰脆李20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村民们尝试种植新产品。”杨仕明谈及刚开始引导农户种植的情况,刚开始大家积极性不是特别高,自从2014年种下的8亩蜂糖李开始挂果采收后,价格可高达几十元一斤时,种植初见成效,村民们开始相信种植精品水果是可行的、是有收益的。

03.jpg

  王建文是兴合村兴播组的农户,2014年开始种植蜂糖李13亩。“我的李子在2017年开始挂果,在2017年和2018年年份,因施肥、蔬果、管理、技术、天气等综合原因影响,这两年我的蜂糖李收成不怎么好,仅仅只有几千元的收入。”王建文回忆起了挂果前两年的种植,管理不到位的收成情况。

  “不过,通过杨支书定期组织我们种植户进行紫葡萄和李子种植技术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我学到了一定的技术,将种植技术运用于蜂糖李种植管护中,去年就见到了很好的成效呢!”王建文乐呵呵的说,我去年13亩蜂糖李获得48000元的收入呢,比起种植玉米效益不知好了多少倍!

  在党员的先锋示范带头作用下,渐渐的,村民们看到了种植的希望,开始了有规模的精品水果种植。目前,兴合村现有葡萄种植户169户,共种植紫葡萄2177亩,已进入丰产期2009亩,李子种植180户2346亩,已挂果1000亩,预计今年葡萄产量达到200万斤,产值达300万元;李子产量达到50万斤,产值达200万元。

  为了给产业提供助力,杨仕明一方面不断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2条产业路累计2.5公里,另一方面带领村支两委人员外出学习紫葡萄和李子种植技术和知识,学成后,定期组织全村种植户进行紫葡萄和李子种植技术方面的培训,提供了发展产业的基础设施,保障了种植技术,助力了产业蓬勃发展,也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