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振兴添动能

本溪市双拥办组织慰问野外驻训官兵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本溪,亲身感受了在双拥工作推动下这座城市焕发出的独特魅力。
作为全国首批双拥模范城,本溪已连续10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这份“十连冠”的荣光,不仅是城市的金色名片,更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强大引擎。
双拥工作究竟如何为钢城注入持久活力?答案藏在军地同心的实践里,映在城市发展的年轮中。
红色基因赓续传承
“双拥之于本溪,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基因,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本溪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孙伟这句话,道出了双拥工作对城市精神塑造的深远影响。
作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素材来源地、东北抗联的重要活动区域,本溪的红色底蕴厚重绵长。杨靖宇将军在此召开西征动员大会,抗联将士的密营遗址遍布青山,50余处红色印记共同构成城市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记者在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看到,参观者络绎不绝。本溪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李勇介绍:“如今,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杨靖宇纪念馆等33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缮一新,年接待参观者超10万人次,成为辐射全省的红色教育高地。”
本溪将双拥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精神,精心打造了6条国防教育一条街、7个双拥主题公园、6个拥军广场,让“军”的元素融入城市肌理。军地联合创排《铁血本溪》《西征》等文艺精品,摄制电影《钢铁意志》,编辑出版《本溪英烈传》等书籍,让红色故事家喻户晓。
在著名的“枫叶之乡”,记者发现,本溪将红色底蕴与“枫叶之乡”的文旅品牌巧妙结合。桓仁满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赵振宇介绍:“五女山景区就有抗联将士留下的密营遗址。我们将红色文化与生态优势有机结合,让军民鱼水情在秀美山水中静静流淌。”本溪多处5A、4A级景区面向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减免门票,实现了红色传承与红色文旅共同发展。
爱国拥军从娃娃抓起。本溪全市大中专院校和各级党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军训和少年军校活动,直接受教育者达80万人次。“童心向国防”“重走抗联路”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让尊崇军人、热爱国防的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拥军门店、拥军标识遍布城乡,尊军崇军已成为本溪最动人的社会风尚。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服务保障精准落地
本溪双拥工作的活力,源于不断创新的服务模式和社会化拥军体系的深度构建。
记者在驻溪某部的“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看到,值班律师信息、工作制度清晰明了。“我们率先实现了法律援助站进军营全覆盖,就是要让官兵遇有涉法问题‘足不出营’就能找到专业帮手。”在双拥战线奋战22年的市双拥办专职副主任张潇警说。这一机制,已累计为24名官兵解决家庭涉法问题,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
针对退役军人权益维护,本溪创新打造由30余名优秀退役军人组成的“编外指导员”队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罗佳全牵头化解矛盾纠纷60余起,成为困难老兵的“贴心人”。
法治既有刚性也有柔性。从烈士后代王雨重病时30万元救助资金的特事特办,到军士长刘某遗属的丧葬费用全免与子女入学享“绿色通道”,本溪构建起“部队有需求、地方有回应,家属有困难、政府有行动”的快速响应机制,累计化解涉军矛盾40余起,让尊崇与保障贯穿军人服役、退役及军属生活的全生命周期。
好机制离不开好政策,政策落地的精度,决定着双拥工作的温度。
本溪制定《本溪市新时代拥军优属工作实施意见》等几十个政策文件,将退役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子女教育优待问题细化为可操作的任务清单。转业军官100%安置到党政机关,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100%进入事业单位,积分选岗的“阳光安置”机制实现部队、接收单位、退役军人“三满意”;5年来,共有224名军人子女优待入学,63名军人子女享受中考加分政策,14名随军随调子女破格进入省市重点学校,军考辅导让42名战士考入军事院校;每年发放抚恤补助经费足额到位,走访慰问边海防官兵家庭,解决实际困难近百个,让军人军属安心无忧。
“拥军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大合唱’。”张潇警对此深有感触。
中国移动辽宁公司本溪分公司打造独具军旅特色的军人服务营业厅,设置“军人之家”阅读休息专区,推出通信套餐三折、加1元享50G流量等优惠;中国工商银行本溪分行建立 5 家金融服务驿站,设立“随军银行”上门服务,用心用情为军人军属提供最真诚的金融服务;何氏眼科医院组建医疗团队深入部队义诊,累计服务官兵超2000人次,用专业服务守护官兵眼健康。全市198家社会拥军企业、46家应急采购供应商组成拥军联盟,在医疗、购物、通信等领域为退役军人、军人军属提供全方位优惠。
多方力量的汇聚,让本溪拥军优属的氛围日益浓厚,服务保障的根基越扎越牢。
经济发展重要机遇
“双拥工作既是政治责任,更是发展机遇。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本溪将双拥工作与老工业基地振兴、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军地共建、双向赋能。”孙伟说。
依托“钢都”“药都”优势,本溪推进“民参军”“军转民”深度耦合,本钢集团研发的高强度特种钢应用于国产尖端装备,药企与军队合作开发急救药品,实现国防建设与地方经济双赢;建设本溪某产业园,引进无人机研发、卫星通信等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科技+军工”产业集群。
“在劳动力外流的背景下,人力资源尤为重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远廷表示。本溪高度重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年均举办20场次以上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86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300余人。
9月5日,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振兴发展大会、退役军人产业对接会在本溪市召开,支持广大退役军人在本溪创造、创业、创新、创优成为会议主旋律。
“由退役军人创办的企业在本溪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孙伟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本溪市退役军人创办的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4万家,直接吸纳就业人数达5万余人。建立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本溪军创基地入驻企业达77家,本溪军赢成为省级退役军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军创动漫公司与军创商贸公司被评为市级创新工作室,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此外,驻溪部队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投入600余万元为14所小学购置教学器材,为12个帮扶村发展脱贫产业,修建爱民路、连心桥,助力乡村振兴,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村成为全省部队帮扶示范村;在应急处突中,部队冲锋在前,在2024年防汛期间快速响应,在山火扑救中仅用40分钟即控制火势;军地联合开展演练,运用无人机、灭火机器人等装备提升救援效率。
驻溪部队为地方发展保驾护航,地方为部队建设提供全力支持,军地双方在互办实事“双清单”机制下,完成12条拥军路铺设、4 条国防公路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双拥力量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加速器”。
层林尽染的枫叶见证鱼水深情。本溪将“十连冠”的荣光镌刻进城市发展的年轮,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红色引擎”。
本刊记者 王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