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这堂“大思政课”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与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开展“弘扬抗战精神 强国复兴有我”五指山市2025年“行走思政课”徒步活动。

在许多人眼中,五指山是山清水秀的生态宝地,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片土地最深的底色是“红色”——那是琼崖纵队曾经扎根奋斗的印记,是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见证。

如今,这份“红色”并没有沉睡在展柜中,而是融入一堂堂行走的、沉浸式的“大思政课”里。青年学子在这里触摸历史脉络,部队官兵在训练中感悟精神传承,那段由热血铸就的岁月,正在以可感、可知的方式焕发新生机。

如何用好红色资源,让“大思政课”走出新路径?如何让国防教育超越校园,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五指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发挥红色纪念设施载体作用

秋日的五指山,雨水一场接着一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里,一封感谢信和一面锦旗悄然而至。

前不久,96724部队来此执行演训任务,纪念园不仅提供了训练场地,更在生活上给予了细致保障,赢得官兵的由衷赞誉。

五指山市是海南岛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则承载着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峥嵘岁月。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管理下,纪念园早已超越传统纪念功能,转型为一个开放的教育平台,为开展沉浸式思政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现实场景。

“要让史料‘说话’,得先让它‘活’起来。”纪念园管理中心主任何辉介绍,他们系统梳理了从根据地建立到革命胜利的全过程,通过图文展陈、实物复原等方式,构建起清晰的历史脉络,为上好“大思政课”打下了坚实的史实基础。

有了坚实的内容,如何让不同群体都能听进去、有共鸣?纪念园精准对接受众需求,开发出分层课程体系。

对于青少年而言,照本宣科的讲解不如一场有趣的互动。在这里,革命历史化作了互动问答和情景小游戏,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和欢声笑语中,红色的种子被悄然种下。

对于前来开展活动的党员干部,内容则升级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历程”等专题讲座。历史案例与党的创新理论相互印证,为理论学习增添沉甸甸的历史质感。

而对于更广泛的群众,主题展览和事迹巡讲则成为普及革命历史知识的主渠道。这种“千人千面”的精准化教育,致力于让每一位来到纪念园的人都能学有所获。

最让参观者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堂穿越历史的VR体验课。戴上头盔,硝烟弥漫的渡海登陆战场瞬间呈现,耳边是炮火轰鸣,眼前是战士冲锋,震撼的场景让革命精神变得可感可触。“那一刻,我好像真的触摸到了历史。”一位年轻战士体验后感慨。

互动游戏激活历史,精准授课深入人心。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通过场景再造与课程创新,让历史不再尘封于展柜,而是化作滋养人心的力量,让红色资源真正成为“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近年来,纪念园举办活动50余场次,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比九成以上。

打造特色“大思政课”品牌

依托纪念园这一实体课堂,五指山市持续推动思政教育从“说教”走向“体验”,以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动,让红色基因真正“走”进青少年心里。

9月20日,凌晨五点的五指山晨光熹微,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的操场却已人头攒动,600余名师生整装待发,一场行走的“大思政课”即将开始。

“出发!”随着一声令下,23公里的山路在脚下延伸,队伍从阿陀岭启程,途经朱德亭,这是当年琼崖纵队战斗过的路线。6个小时的徒步,汗水浸湿了学生们的衣服,他们脚步渐渐沉重,但没有人放弃。

正午时分,队伍终于抵达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整理好被汗水浸透的衣领,学生们在纪念碑前齐声朗诵《抗战不朽 强国有我》,清亮的嗓音在山谷间回荡。随后齐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更让许多学生红了眼眶。“这一刻,歌词里的‘我和我的祖国’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从心底涌出的真实情感。”学生王宇泽深有感触地说。

有“走出去”的实践,也有“请进来”的探索。今年春季开学日,纪念园都会联合多所中小学,将“开学第一课”的课堂直接设在历史现场。63式火箭炮、65式高射炮等实物装备静静陈列,有75幅琼崖纵队老战士照片的照片墙无声诉说。宣讲员结合实物,将武器装备背后的战斗故事娓娓道来。这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已成为许多学校新学期的固定仪式。

思政课不能止步于校园,要延伸到家庭。在“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亲子活动中,100名孩子与家长一同升国旗、观展览、听故事。手工环节中,亲子合作裁剪粘贴国旗、党旗,在共同协作中深化了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一位家长感慨:“和孩子一起听革命故事、做红色手工,这不仅是教育孩子,也是对我们家长的一次精神洗礼。”

凭借“重走革命路”的体魄锤炼、“开学第一课”的思想启蒙、“亲子共学”的代际传承,五指山市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立体而温暖的“大思政课”品牌,红色历史渐渐在行走、聆听与实践中,深植于人们心田。

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海口秀英港,一艘艘钢铁巨舰静静靠泊在码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纪念日这天,五指山舰向家乡人民敞开了怀抱。

码头上,退役老兵俞志伟早早来到队伍前列,他难掩激动:“今天正好是我的生日,能在这一天登舰参观,特别有意义。”甲板上,水兵们自发编排的快闪节目引得参观市民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军舰,今天亲手摸到炮管,才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母亲感慨道。在祝福墙前拍照、体验海军特色项目、听官兵讲述远航故事,这艘家乡舰让抽象的国防教育变得可触可感。

跨越山海的对话是双向的。两天后,五指山舰的官兵来到他们的“故乡”。在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大家一同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海军五指山舰军士马玉婷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站在革命先辈战斗过的红色热土上,我们守护万里海疆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红色基因的传播不止于山海之间。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携手,让红色故事走进大学课堂。高校师生来到这里,在革命遗址前展开现场教学;纪念园的工作人员也走进大学校园,举办红色展览和专题讲座。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构建起“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一根网线正在让红色教育突破时空界限。通过线上直播,第七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授牌仪式吸引了数万名网友同步观看,全景展厅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也能“云参观”革命遗址,实现了红色教育从“一时一地”到“随时随地”的跨越。直播中,一位大学生留言:“虽然没能亲身前往,但透过屏幕,依然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温度。”

从战舰甲板上的国防教育,到高校课堂里的理论研讨,再到无边界的网络空间,五指山市打造的“大思政课”正在不断延伸它的触角。红色资源优势和精准施策的思路让五指山市的红色教育“活”了起来、走了出去,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在更多人内心深处越扎越深。

本刊记者 韩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