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 山海情长

武警海南总队儋州支队官兵为学生讲述烈士事迹

当五指山的晨雾漫过烈士陵园的石阶,一束带着露水的白菊被轻轻放在李诗永烈士墓碑前。

与此同时,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里,工作人员王亚亮正深情讲述着自己从失学少年到武警战士的成长经历;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的操场上,“壮志凌云班”的李稼鑫已迎着朝阳跑完5公里,向着蓝天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让英烈魂归故里,助力少年圆梦蓝天,这里的军民情谊代代相传。

完善机制 让英魂不再孤单

沿着石阶一步步走近李诗永的墓碑,李河清的脚步越来越慢。墓碑前,他缓缓俯身,声音哽咽:“哥,我跟弟弟、侄子来看你了。”

2024年清明前夕,五指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把李诗永烈士的亲属接到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这是55年来,烈士与亲人的第一次“见面”。

几年前,五指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翻开一本泛黄的英烈档案,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李诗永,1938年生,琼海县嘉积镇人,1969年牺牲,家属信息不详。

彼时,海南省为烈士寻亲工作刚刚启动,李诗永的档案因资料信息模糊、字迹潦草,寻亲工作刚起步就遇到难题。

为早日让英魂归乡,五指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成立寻亲小组,反复查阅档案馆与民政部门的文书,连当年医院的名册也一一核对,却始终未找到明确线索。他们没有放弃,凭借“琼海县嘉积镇”这一有限信息,主动与琼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联系,搭建起跨区域联动寻亲的桥梁。

“阿婆,您还记得20世纪60年代,咱们镇有没有去当兵没回来的年轻人?”“阿叔,您听过李诗永这个名字吗?”……嘉积镇的社区工作人员穿梭在青砖黛瓦的小巷里,敲开一扇扇门。

大多数时候,得到的回应都是“时间太久啦”“那时候参军的小伙子多,哪能都记得住哟”。终于,一位老乡打破僵局:“好像是有户姓李的人家,住在巷尾,他家老大去部队当医生了,后来听说没了,叫什么我就记不清了。”

工作人员立刻找到巷尾那栋翻新过的老房子,开门的正是李诗永的三弟李河清。

消息传开,分散各地的兄弟姐妹连夜往家赶。二弟李诗林一进门,就从床头破旧的铁盒里,捧出3张保存完好的黑白照片。“这是大哥参军前拍的,在中山医学院门口,那时候他才24岁……”一家人和工作人员约定好,来年清明节,一起去五指山看哥哥。

近年来,五指山市持续深化为烈士寻亲工作,逐步建立起“跨区域协作、多部门联动、社会化参与”的长效机制。通过梳理档案、实地走访、媒体助力等多种方式,凝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寻亲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为10余位长眠五指山市的烈士找到亲人,安葬在他乡的忠魂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深化共建 促军地融合发展

在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刚从部队退役不久的工作人员王亚亮常向访客们讲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是喝山里的水、受部队的恩长大的,没有当年的武警哥哥,就没有今天的我。”

时光倒回1999年,那时的毛兴村藏在五指山深处,土路坑洼,贫困如影随形。7岁的王亚亮总是扒着土坯墙,眼巴巴望着小伙伴们去上学,心里又酸又涩——家里凑不出学费,也没人有时间送他去城里上学。

就在他快要放弃读书时,武警海南总队在毛兴村捐建了一所军民希望小学,儋州支队某中队与村子结成共建对子。官兵挽起裤腿、踩着泥水施工的场景,至今仍是许多村民温暖的记忆。

此后,部队的爱民行动便融入了日常点滴。每逢雨季,村口的桥总被淹,官兵便会准时出现,卷起裤腿,将孩子们一个个背过河。部队还常年开展爱民助学活动,定期派出“穿军装的老师”到希望小学,开展“开学第一课”“每月一课”等国防教育活动,教孩子们整理内务、练习队列,用弹壳制作模型,讲述琼崖纵队的革命故事,让爱国拥军的氛围浸润整个校园。

乡亲们同样把官兵的付出记在心上。农忙时节,大家自发组成“助农队”,到部队农场帮忙耕种采收;逢年过节,村民们则提着自家酿的山兰酒和饲养的家禽走进军营,让营区飘起暖暖的烟火气。

岁月流转中,这份鱼水情愈发浓厚。一批批像王亚亮一样的少年在“橄榄绿”的守护下茁壮成长,选择投身军旅,将这份守护的承诺接力传递。扎根在五指山的武警官兵则在训练场上淬炼成钢,在抢险一线冲锋在前,用敢于冲锋的担当和闪亮的军功章回报第二故乡的恩情。

王亚亮的故事成了五指山军民情谊的生动注脚,他经常向来访者讲述过去,而山下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每逢秋季开学,武警官兵仍会去学校给学生们上国防教育课。更多时候,他们在大山深处巡逻执勤,那抹“橄榄绿”,就是这片土地最令人心安的底色。

创新模式 搭建招飞培养平台

高三那段拼搏的岁月里,每一个清晨,李稼鑫都会出现在操场上。

凌晨五点,海南省农垦实验中学的操场静得只能听见虫鸣。高三(2)班的李稼鑫系紧鞋带,深吸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迈开了步子。跑道旁的路灯还亮着,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这个曾经近200斤的少年,正用脚步丈量着与蓝天梦想的距离。

转变始于高二那场空军招飞宣讲会。当身着军装的教官展示战机翱翔的画面、讲述飞行员的选拔标准时,李稼鑫的心被深深触动。

会后,他攥着招飞宣传册,鼓起勇气敲开了班主任的门。自那天起,他被纳入学校专为有意向报考空军飞行学员的学生组建的“壮志凌云班”。

这个班级并非徒有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梦想孵化器”。针对空军招飞严苛的体能和心理标准,学校为入选该班的学生搭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李稼鑫便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下,开始了他的蝶变。

这个曾经的体育“困难户”,在系统的指引下,将晨跑、俯卧撑、引体向上化为每日必修课。教官细致指导他发力的技巧,班主任关注着他的每一点进步。为了控制体重,他戒掉了最爱的奶茶和炸鸡,晚餐坚持吃蔬菜杂粮。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他的体重从近200斤降至142斤,体能也显著增强,顺利通过了招飞体能测试。

体能过关后,学校的护航并未停止。为确保文化课成绩达标,学校还安排专业老师为李稼鑫的薄弱科目进行精准辅导,全力托举他实现梦想。

2025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学校时,李稼鑫正在操场带学弟晨跑。拆开信封的瞬间,他的手不停发抖,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那些清晨的奔跑、湿透的校服、忍住的饥饿,终于有了最好的回报。

李稼鑫的成功,是个人奋斗与学校体系化培养紧密结合的成果。该校自2011年以来,已成功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输送了11名优秀学员。2016年,学校被正式授予“空军招飞优质生源中学”称号。这块闪亮的牌匾,是学校的荣誉,更彰显了地方教育对国防建设的坚实支撑。

通讯员 王思静